人民日报锐评:阴雨天强推‘禁烧秸秆’,农村治理需务实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针对部分地区在阴雨天气中强行推进‘禁烧秸秆’工作提出严厉批评。文章指出,此类做法脱离实际、违背科学规律,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引发农民不满,损害基层治理公信力。
每年秋收季节,秸秆处理问题都是农村工作的重点。‘禁烧秸秆’政策旨在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出发点本身无可厚非。然而,部分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一刀切’‘形式化’倾向,尤其在阴雨天气中强行要求农民不烧秸秆,引发了广泛争议。

人民日报评论员指出,阴雨天气下,秸秆湿度大、不易燃烧,且此时农田积水、道路泥泞,机械作业困难,农民根本无法及时清理秸秆。此时强行要求‘禁烧’,无异于‘纸上谈兵’,既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又增加了农民负担。
文章强调,农村工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禁烧’政策应与秸秆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推广秸秆还田、饲料化、能源化等技术,帮助农民找到经济可行的处理方式。同时,基层干部应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实际需求,避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管理。
‘农村治理不能只靠文件和口号,更要靠真心和实干。’评论员写道,‘只有真正站在农民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此次人民日报的批评,再次为基层治理敲响警钟。如何平衡环保要求与农民利益,如何避免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成为当前农村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业内专家建议,各地应加强秸秆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建立完善的收储运体系,同时通过补贴、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主动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唯有如此,‘禁烧秸秆’才能真正从‘禁止’走向‘治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