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广州:从六运会到十五运会,打造全民运动活力之城

时间:2025-11-12 04:06:50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广州,这座以商贸闻名千年的城市,骨子里却流淌着运动的热血。从百年前民间自发组织的长跑活动,到如今承办全国运动会、马拉松赛事的体育强市,广州正以独特的‘动’力基因,书写着城市与运动共生共荣的篇章。

百年长跑基因:从民间自发到世界金标

翻开广州的运动史册,长跑传统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当时,这座城市便已举办公开环市长途跑,此后数十年间,全市性长跑比赛从未间断。无论是50年代的环市跑,还是90年代的群众性路跑,广州始终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年龄段、各行业的参与者,让运动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盛事。

这份深厚的长跑基因,为广州马拉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2012年,首届广州马拉松鸣枪开跑,仅用十余年时间便跻身世界田联金标赛事行列,与北京、上海、重庆并列中国马拉松大满贯。如今,广马已成为华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马拉松赛事,2024年赛事规模达2.6万人,报名人数超过11万,中签率仅23%,一票难求的盛况印证了其全球吸引力。


图源:图虫创意

赛事赋能城市:从单一品牌到全民生态

广州的运动版图远不止马拉松。从第六届、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到亚运会、女足世界杯、乒羽世界顶级大赛,再到国际龙舟邀请赛,这座城市始终以赛事为契机,推动城市体育基建升级。2010年亚运会期间,广州不仅完成了地铁网加建、广州南站建设、白云机场扩建等重大工程,更在天河、白云、番禺等地规划了高标准体育场馆群。这些场馆在赛后或承接大型商演,或成为市民日常健身空间,真正实现了‘一场多用’。

如今,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会)的举办,广州再次展现其‘赛事+城市’的升级智慧。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90%以上通过改造升级实现节能化、全域无障碍化改造,既避免重复建设,又确保赛后更好服务周边居民。与此同时,十五运会筹备期间同步推进1000多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涵盖老旧小区改造、闲置空间活化、道路改良等领域,让运动元素深度融入城市更新。

全民运动浪潮:从专业竞技到生活日常

马拉松的普及,是广州运动文化从专业走向大众的缩影。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吴延年指出,马拉松之所以能吸引数百万普通爱好者参与,不仅因其入门门槛低、长距离跑步有助于宣泄压力,更因其社交属性强、传播效果佳。如今,各种跑团的发展极大推动了马拉松的普及,让这项曾经的专业运动成为全民健身的新选择。

广州的运动氛围,正从马拉松扩展至全民全运。以2024年广州马拉松为例,赛事首次面向大众开放广马博览会,赛前开展亲子跑活动吸引600组家庭参与,赛后设置保龄球、攀岩、高尔夫等运动体验区,更邀请马拉松传奇人物贝克勒作为宣传大使。调研显示,87.60%的现场观众认同‘赛事助力广州全民运动健身名城建设’,86.69%的观众表示‘因赛事产生参与路跑运动的想法’。


广州龙舟竞渡 曾思怡/摄

未来蓝图: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体系

现阶段,广州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已达10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690万。以‘市长杯’‘户外运动节’‘体育节’为代表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蓬勃开展,武术、龙舟、舞狮、棋类等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社区,体育产业链总规模连续三年超过2000亿元。

面向未来,广州已发布《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4—2035年)》,明确将‘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首要任务。根据规划,到2030年,广州将基本建立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到2035年,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面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

从一个人的自我挑战,到一座城市的全民长跑,广州正以运动为纽带,连接历史与未来,书写着‘运动之城’的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