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笔者驾车带家人出游,行驶在京港澳高速上,正与家人畅聊时,12岁的侄子突然指着前方路牌发问:“舅舅,那个路牌上为什么有四种文字?”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前方的指示牌上密密麻麻排列着中文、英文、拼音和数字。面对侄子的疑问,笔者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
回家后,笔者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发现高速公路指示牌上的信息竟如此繁杂。不仅侄子看得眼花缭乱,就连许多成年人也常常感到困惑。更令人关注的是,这种复杂的指示牌设计可能即将迎来一场重大变革。
据交通运输部道路局发布的《全国公路标志标线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7月,我国高速公路网总里程已突破17.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数量也相当惊人——全国高速公路上的各类指示牌总数超过380万块,平均每公里就有21.7块指示牌。
在这380万块指示牌中,绝大多数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拼音+编号”的四元素设计模式。这种设计初衷良好,既考虑了国内驾驶者,又兼顾了国际化需求。然而,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笔者朋友李工程师在某省交通设计院工作,参与过多个高速公路标志设计项目。他透露:“现行的高速公路指示牌设计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参考了欧美国家的设计理念,强调信息全面。但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快速扩张和通行车辆的剧增,这种设计越来越不适应现实需求。”
具体来说,当前高速公路指示牌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信息过载:一块指示牌上同时显示中文、英文、拼音和编号,信息密度过大。驾驶员在高速行驶时需迅速获取有效信息,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注意力分散。据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2024年发布的调查,有58.3%的驾驶员表示曾因指示牌信息繁杂而错过出口。
识别难度大:目前大部分指示牌采用绿底白字设计,在某些光线条件下,特别是夜间,白色字体的识别度不够理想。加上多种文字混杂,进一步增加了阅读难度。交通安全数据显示,因指示牌识别不清导致的突然变道、急刹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占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12.7%。
国际化程度与实际需求不匹配:虽然指示牌上有英文,但实际上国内驾驶员很少参考英文信息,而外国驾驶员在中国驾车的比例也相当有限。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持外国驾照在中国高速公路上驾驶的人数占比不足0.5%。
空间利用率低:为了容纳多种语言,指示牌不得不做得更大,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美观。据估算,如果简化设计,可以减少指示牌面积20%以上,每年仅材料成本一项就能节省数亿元。
基于以上问题,2025年3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启动了“高速公路指示牌优化设计”项目。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多轮专家论证,一套全新的高速公路指示牌设计方案已经初步形成,并在几个省份的部分路段进行了试点。
这套新方案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减法设计”——去掉英文和拼音,只保留中文和编号。
李工程师解释道:“新设计遵循‘少即是多’的理念,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提高指示牌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同时,我们也对字体、配色、布局等元素进行了优化,使信息传递更加清晰高效。”
根据试点数据,新设计的指示牌在可识别距离上提升了约25%,驾驶员的阅读时间缩短了约40%,错误识读率下降了约35%。这些数据表明,简化后的指示牌在安全性和实用性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对于取消英文标识的考虑,李工程师表示:“我们进行了大量调研,发现英文标识的实际使用率极低。大多数外国驾驶员在中国道路上行驶时,主要依靠导航设备,而非路牌英文。此外,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公路指示牌也主要使用本国语言,如日本、韩国等。”
当然,新方案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支持者认为,简化设计提高了安全性和实用性,符合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反对者则担忧,取消英文标识可能影响中国的国际化形象,给外国游客和商务人士带来不便。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这一变化的讨论十分热烈。有网友评论:“终于不用再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字了,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也有网友表示:“高速上开车本来就紧张,看到那么多文字更紧张,简化很有必要。”还有持不同意见的网友称:“虽然英文使用率不高,但作为服务意识的体现,保留一定英文标识也是必要的。”
面对各方意见,交通部门表示,新方案仍在完善中,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力求达到科学合理的最终方案。根据初步规划,如果方案获得通过,全国高速公路指示牌的更换工作将分区域、分批次进行,预计需要3-5年时间完成。
除了简化语言信息,新方案还包含多项技术创新。例如,采用新型反光材料提高夜间可见度;引入变色技术,使指示牌在不同天气和光线条件下保持最佳可见性;增加智能化元素,与车载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等。
笔者小区有位退休的交通工程师王叔叔,听说这个消息后很是赞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标志标线系统还比较落后,这次改革非常必要。特别是对我们老年驾驶员来说,简化后的指示牌更容易辨认,行车更安全。”
从专业角度看,高速公路指示牌设计需要平衡多方面因素:可读性、美观性、国际化程度、成本效益等。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设计策略。
例如,德国高速公路指示牌以蓝底白字为主,设计简洁明了;日本则采用绿底白字,只使用日文和简单图标;美国的指示牌多为绿底白字,信息量较大但布局清晰。各国的设计虽然各有特色,但都遵循一个共同原则:确保驾驶员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必要信息。
根据《2025年中国驾驶员行为研究报告》,驾驶员在高速行驶时识别指示牌的有效时间只有3-4秒。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信息量过大会显著增加驾驶员的认知负担,影响行车安全。因此,简化设计,突出关键信息,成为全球高速公路指示牌设计的共同趋势。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视觉注意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高速驾驶等高压环境下。中国心理学会交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在时速100公里的情况下,驾驶员的视觉注意广度会减小约30%,信息处理速度也会显著下降。简化后的指示牌设计正是基于这一心理特性,通过减少冗余信息,帮助驾驶员更快速、准确地获取关键信息。
对于普通驾驶者来说,高速公路指示牌的变化将带来哪些实际影响呢?
行车安全性提升:简化后的指示牌更容易识别,可以减少驾驶员因查看指示牌而分散注意力的时间,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行车体验改善:清晰明了的指示系统可以减轻驾驶员的心理压力,使高速公路行驶更加轻松愉快。
导航依赖度可能降低:目前很多驾驶员过度依赖导航设备,一方面是因为路网复杂,另一方面也与现有指示牌系统不够友好有关。优化后的指示系统可能会减少对导航的依赖程度。
适应期的存在:任何变化都需要时间适应,短期内驾驶员可能需要调整已有的识别习惯。不过根据试点反馈,大多数驾驶员在很短时间内就能适应新设计。
那么,在指示牌更换的过渡期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交通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提前了解行驶路线。出行前做好功课,了解沿途主要城市、出口等信息,减少对指示牌的临时依赖。
二是合理使用导航设备。现代导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可以作为路牌识别的有效补充。
三是保持安全车速和车距。无论指示牌如何变化,安全驾驶的基本原则不变。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是识别路牌的基础。
四是遇到不确定情况不要慌张。如果错过出口或走错路线,应当冷静处理,按照安全原则寻找下一个合适的出口调整路线。
五是关注相关信息更新。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指示牌更换的进度和区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高速公路指示牌的优化不仅关乎行车安全和体验,也是城市形象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体现。一个设计科学、使用友好的道路指示系统,能够提升整体交通环境质量,展现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人文关怀。
回想最初的问题,笔者终于能够给侄子一个满意的答案:高速公路指示牌上的多种文字是为了满足不同需求而设计的,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设计已经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所以即将迎来一场变革。这种变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科学设计,让道路更安全,让出行更舒心。
对于即将到来的这场“变天”,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体验。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