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清晨7时,深圳湾体育中心迎来历史性时刻——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中国电信杯”田径(马拉松)项目正式鸣枪。作为全运会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这条跨越深港双城的赛道不仅考验着运动员的体能,更检验着两地气象部门的协同保障能力。

图:全运会智慧气象服务系统马拉松专题页面实时监测画面
在赛道旁的气象应急车内,深圳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陈训来博士紧盯短临预报决策支持平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包含两个关键来源:生物舒适度观测仪实时传输的WBGT指数(黑球湿球温度),以及香港加密观测点传回的深圳湾大桥段风力数据。这些数据每半小时更新一次,为竞委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香港数据显示桥面风力正按预期减弱,但WBGT指数持续攀升,需立即向竞委会发送预警。”陈训来与香港同行通过视频连线同步研判。这套综合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和风力的评估体系,可精准量化运动员的热负荷指标,将中暑风险降至最低。这种跨境无缝保障机制,正是深港气象合作40余年沉淀的标志性成果。

图:粤港深三地气象专家联合视频会商现场
赛事保障的底气源于深港双城的气象数据“硬联通”。通过粤港气象数据传输专线,两地已实现自动站、雷达、雷电等24项核心数据的双向共享。深圳竹子林与香港大老山气象雷达开展错时观测,共同研发S/X波段雷达数据融合技术,并建立常态化视频会商流程。
政策层面的“软联通”同样关键。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和《广东省促进粤港澳气象合作发展条例》的出台,大湾区气象合作从区域联防升级为涵盖预报、科研、服务的全方位协作。深圳湾体育中心周边部署的便携式自动气象站,正是这种协同机制的具象化体现。

图:预报员在竞赛指挥部提供现场气象服务
在科技合作领域,深港气象部门持续突破。由深圳市气象局牵头、香港天文台参与的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人工智能在强降水临近预报中的应用”,历时三年攻关形成可共享的科研成果。香港天文台则将AI技术应用于风暴潮概率预报,并参与世界气象组织(WMO)人工智能临近天气预报示范项目。
这种双向赋能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深圳特大暴雨后,当地气象部门赴港学习预警体系,推动国内首个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落地。从预警信号引进到数值预报合作,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攻关,深港气象合作始终走在技术前沿。
气象合作的领域正不断延伸。深港澳三地共同实施的WMO“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示范项目”,已产出12项最佳实践,其中深圳的“31631”递进式服务机制和香港的风暴潮预报产品被纳入联合国报告。针对跨境出行需求,“大湾区天气”网站提供交通枢纽精准天气指南;面对低空经济新赛道,香港天文台两度率队来深探讨气象保障方案。

图:深圳湾体育中心附近的便携式自动气象站
“气象合作如同马拉松,需要持久的定力与信任。”深圳市气象局局长刘德峰表示。当全运健儿在赛道上奋力冲刺时,深港气象人正在看不见的领域开启一场永无止境的“长跑”,用精准预报守护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与民生福祉。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覃仕林 通讯员 徐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