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局势纷争不断的背景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似乎并未远去,然而,它却始终未能爆发。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经济学专家温铁军在一次公开讲座中,给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解释。

温铁军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没有爆发,并非因为人类变得更加文明,而是因为产能被巧妙地“转移”了。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对和平的传统认知。
回溯二战时期,德国、日本等国的激进行为,往往被归因于意识形态或领土扩张野心。然而,从经济层面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一个更直接的原因:他们的工厂持续运转,但市场却已饱和。

一战后的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欧美国家深陷经济危机,工厂停工、工人失业,资本主义体系几近瘫痪。但德国、日本等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发展军工、重工业。为何?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正常市场销售产品,只能依靠战争来“清库存”。战争一旦打响,军舰、飞机、坦克等需求激增,工厂得以重新开动,工人有了工作,资本家也能获利。这就是温铁军所说的“战争清库存”。
这种清库存方式虽极端,但在当时确实奏效。德国、日本的军工厂在战争中全速运转,整个国家都围绕着战争机器运转。

然而,战争结束后,问题再次浮现。世界各国意识到,若继续这样下去,地球将不堪重负。于是,一个表面上的和平时期——冷战来临。冷战虽未直接爆发大规模战争,但代理人战争却此起彼伏。美国和苏联在朝鲜、越南、阿富汗等地展开激烈博弈,同时,美国开始将制造业外包给西欧和日本,以缓解产能压力。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给日本下了大量订单,短短几年内,日本经济便迅速崛起。这并非日本突然变聪明,而是美国将制造业外包的结果。同样,苏联也向中国转移了重工业设备和技术,帮助中国建立军工体系。

苏联派来的专家、工程师甚至厂长、工人,手把手教中国如何操作车床、流水线。然而,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人全部撤走,中国成了“孤岛”。但此时已无退路,中国只能硬着头皮消化这套系统,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重工业和军工的道路。
温铁军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未爆发,并非人类道德提升,而是制造战争的产能被发达国家“打包”给了盟友。美国本土早已不再大量制造产品,而是将工厂搬到亚洲、拉美等地,自己成为“全球设计师”,指挥和控制他人制造。

这种方式虽避免了大国直接冲突,但也并非完全安全。产业链集中在少数国家,一旦这些国家发生摩擦,仍可能引爆冲突。如近年来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实质就是产业控制权的问题。美国试图限制中国高端制造,而中国却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如芯片制造设备、航空发动机材料等。
温铁军的观点愈发显得有道理。他认为,真正决定战争与和平的,不是口号喊得多响,而是是否拥有自己的产业链,尤其是军工产业链。若一个国家什么都依赖进口,被卡脖子只是早晚的事。

过去几十年,中国逐步补齐了制造业短板,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完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全链条制造的国家之一。无人机、高铁、电动车、电池产业等领域,中国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这些领域的背后,不仅是经济利益,更是战略意义。
这种战略背后,是几十年不间断的投入和积累。当年中苏决裂后,中国自己搞科研、建工厂、招工人、搞试验,吃了很多苦。如“两弹一星”,那时没外援,靠的就是一批科学家和无数基层技术人员硬啃出来的。

改革开放后,国外技术进入中国,但中国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创新。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已能自主研发核心部件,甚至开始输出技术。温铁军说,和平不是别人给的,而是看自己能不能撑得住。若手里有东西、有能力、有产业,自然能“撑和平”。和平,其实是一种“有准备的状态”。
有些人认为世界已进入“和平时代”,但看看这几年,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中东动荡、南海摩擦等,哪一样不是随时可能升级?全球地缘政治从未停歇,只是大国之间换了个方式博弈。

在这个大语境下,中国的策略显得尤为理性。我们在高层次推动和平发展、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同时注重国内制造业、军工业、基础科研、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这不是不信任世界,而是知道真正的安全和平是自己“造”出来的。
所以,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何没爆发?不是因为大家都变好了,而是因为美国、苏联等国将战争产能转移了。中国被动接了一套体系,但咬牙挺住了。一切的背后,都是“谁控制了产能,谁掌握了战争与和平的开关”。

现在世界又到了新的拐点,全球产业链在重组。美国想把制造业拉回去,欧洲想摆脱能源依赖,日韩担心被卷进大国竞争,中东在能源之外找新出路,非洲希望借中国产业机会发展自身。中国在其中既是参与者也是重组者,未来博弈走向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有没有自己的制造能力、装备工业,决定了你能否在重要时刻站得住脚。
温铁军的话直白而扎心:只有“打得赢”,才有资格说“我不打”。这不是鼓吹战争,而是认清现实。真正的和平,不是靠许愿,而是靠你有没有那个“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