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一位学者近日抛出惊人预言:下一个可能对犹太群体实施大规模迫害的国家,极有可能是美国。这一论断出自特拉维夫大学历史教授约西·科恩之口——这位长期深耕纳粹档案的学者,在访谈中直言美国社会正显露出与历史悲剧相似的阴影。当普通人将此类言论视为阴谋论时,科恩的学术背景却让他的警告成为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
美国曾被视为犹太人的“安全港”,但近年来的社会裂痕正悄然改变这一认知。联邦调查局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反犹事件同比上升30%,2024年这一趋势持续加剧。具体案例触目惊心:纽约地铁中犹太男子被推下站台、洛杉矶犹太学校外墙被喷涂纳粹标志、新泽西犹太杂货店遭持枪袭击、犹太教堂门口出现燃烧瓶……这些事件并非历史重演,而是发生在当下的美国街头。

历史记忆的消退成为最大隐患。2024年抽样调查显示,18-25岁美国青年中近六成不了解大屠杀细节,奥斯维辛集中营对许多人而言仅是抽象名词。当课堂教育缺席、网络碎片信息充斥,历史的全貌逐渐被遗忘。历史学家担忧的从来不是争论,而是这种集体失忆将削弱社会对极端风险的免疫力——上一代人的警示,正在下一代人眼中变得模糊。
美国社会的撕裂远不止于个别事件。政治阵营化将犹太议题异化为权力博弈的工具:政客高呼“支持以色列”的同时,对手方立即用“金主”标签转移焦点;街头抗议中,批评以色列军事行动的声音被直接等同于反犹主义。这种将复杂国际政策简化为情绪表态的倾向,让信息在传播中不断失真,火苗在舆论场中四处蔓延。
经济矛盾加剧了群体对立。当贫富差距逼近危险阈值、收入结构呈现“拉长口袋”形态时,民粹主义话术找到了滋生土壤。犹太人在商业领域的成功案例,在危机时刻被刻意放大为“掠夺财富”的证据。这种逻辑与三十年代欧洲的错误路径惊人相似——当人们需要为经济困境寻找替罪羊时,最显眼的群体往往成为目标。
身份认同的碎片化进一步撕裂社会。多元文化口号在现实中演变为割裂的小圈子:白人群体的地位焦虑、黑人群体的长期积怨、拉美裔的上升困境、亚裔的无端骚扰……犹太社群被夹在资源丰富与脆弱易伤的矛盾认知中。当公共认同破碎成尖锐的棱角,对立情绪便如野火般蔓延——这并非某个国家的特有现象,但在美国呈现出更高的强度。
三重危机叠加之下,任何宏观冲击都可能成为导火索。经济骤然下行或大规模暴力事件发生时,社会需要情绪出口,而最显眼的群体往往最先被推到聚光灯下。历史上类似的悲剧已反复上演,而美国制度在应对复杂矛盾时暴露的缺陷,正在加剧这种风险。
2024年国会推进的《反犹太主义意识法案》本意是抵制歧视,却因将“批评以色列政府政策”与“反犹太主义”过度关联,在公共空间制造了新的标签化争议。这种用立法手段定义言论边界的尝试,反而加深了群体间的误解——当政策讨论被担心误读为反犹倾向时,隔阂便在沉默中不断增厚。
科恩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当社会矛盾、经济张力与身份认同危机同时指向一个方向时,任何群体都无法独善其身。美国能否打破“灯塔下的阴影”循环,或许取决于其能否直面这些正在显露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