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中国足球赛后“对话”现象:是文化革新还是情绪宣泄?

时间:2025-11-21 10:42:23 来源:体育产业早餐 作者:体育产业早餐




“对话”取代“训话”,中国足球迎来新互动模式?

近年来,中国足球赛场正悄然兴起一场“新文化运动”——赛后“对话”。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传统谢场模式,更引发了关于球迷与球员互动方式的深度思考。

在过去的比赛中,球迷与球员的互动多局限于简单的谢场仪式。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比赛结束后,死忠球迷会留在看台,手持大话筒与球员展开直接对话。这种新型互动方式,既包含真诚的沟通,也不乏情绪化的“训话”,成为赛场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部分极端情况下,“对话”演变为“训话”:球迷情绪激动、声嘶力竭,球员则或沉默或反击。这种戏剧性场面经社交媒体传播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开始思考:赛后对话究竟是球迷情绪的宣泄,还是一种增强球迷与球员“目标一致感”的文化表达方式?

在中国之声决胜时刻与体育大生意联合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共同体》第217期中,中国之声记者张闻、足球评论员洪豆、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罗冉峰共同探讨了赛后对话背后的复杂互动逻辑。


“对话”并非欧洲舶来品?

关于赛后对话的起源,舆论场上存在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足球市场发达的欧洲常见现象。然而,节目嘉宾对此持不同看法。

洪豆曾留学英国,拥有丰富的英格兰、苏格兰足球赛事观赛经验。他表示:“在英国,无论主队输赢,我都没见过球迷拿着大喇叭与球员对话的例子。这可能与我没长时间逗留赛后有关,但更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缺乏类似的球迷文化。”

罗冉峰通过检索发现,以“lecture”“dress-down”等关键词搜索,球迷赛后训话的例子并不多。他列举了三个相对知名的案例:2023年AC米兰0:2不敌斯佩齐亚后,球员像学生一样接受球迷“训话”;2015年亚特兰大赛前训练被球迷打断训话;2023年里昂主场1:4惨败巴黎圣日耳曼后,球员接受看台球迷训话。


2023年AC米兰队员被球迷“训话”

图:Reddit

罗冉峰进一步指出,国外社交网络上的声音也印证了赛后训话似乎是极端情况。例如,在讨论里昂球员挨训时,阿森纳和布莱克本球迷都询问这是否是常态,而里昂球迷回复称类似情况不多,且球迷代表主要表达失望情绪,措辞并不强烈。

“对话”应避免演变为“训话”?

谈到球迷在对话中的情绪表达,罗冉峰对近期一些例子感到“不舒服”。例如,有球迷批评球员“输谁都不能输某某队”,这种情绪发泄直接针对特定球队和球迷,缺乏尊重。

相比之下,里昂“训话”的例子中,球迷虽然情绪激动,但发言内容并无太多攻击性字眼,而是强调“永远支持球队,但需要球员拿出拼搏精神”,批评角度相对婉转。


里昂球迷训话的英语翻译,看上去攻击字眼不算突出

图:Reddit

洪豆回忆起两年前一个场景相似但内容不同的例子。上海申花在“上海德比”中大比分不敌上海海港,球迷代表赛后鼓励球员“不要被打垮”“抬头看看比分,警醒自己不要放弃”。然而,这种鼓励在社交网络上引发负面反响,不少声音认为球迷代表应还原球迷的真实感受。

洪豆评价道:“‘对话’的度如何掌握,似乎存在争议。赢球时大家皆大欢喜,输球时球迷、球员、俱乐部各有想法,球迷内部感受也不统一。这时,极端表达方式容易被放大,无论是激烈‘训话’还是安慰球员被责怪,都是这种放大机制的效果。”

张闻进一步补充,目前传播量大的“赛后训话”本质上是少数极端声音绑架了舆论焦点,理性、温和的声音被淹没,导致争议不断。

“新文化”能否成为“特色文化”?

既然温和声音存在,如何让其被听见?“赛后对话”能否以良性形式体现?成为嘉宾讨论的重点。

张闻提出,全球观赛文化因地区差异而各具特色。例如,欧洲球迷文化与球队社区性深度捆绑,南美洲球迷文化常与民族情感相连,美国体育赛事观众则更多将看比赛视为娱乐活动。既然如此,“赛后对话”或许也能成为中国足球赛场的特色。


南美球迷文化又是另一种狂热状态

图:PIXABAY

洪豆和罗冉峰尝试追溯“赛后对话”的诞生背景。洪豆认为社交网络,尤其是短视频的催化作用明显。他作为上海申花球迷,观察到申花主场比赛结束后,球员会去北看台和东看台谢场。赢球时载歌载舞,输球时也有对话。随着短视频流行,其他球迷开始效仿,对话环节逐渐在各俱乐部球迷群体中流行起来。

罗冉峰则认为专业足球场的启用也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专业足球场拉近了场地与观众席的距离,方便对话。结合社交网络传播,拍摄者更容易将球迷和球员都拍入镜,抓取两边反应。近期一些发酵的“训话”视频,就是在这个场景下制作出来的。

这意味着,“球迷对话”的流行是传播手段迭代与中国职业足球运动环境优化的共同效果。张闻评价:“球迷与球员能有赛后直接沟通是好事,它能向俱乐部管理层和球员传递球迷的主人翁精神,鼓励球员带着更大荣誉感比赛。”但“对话”变“训话”、甚至出现谩骂,中间的度如何掌握成为难题。


韦世豪面对球迷训话作出相对理性反应

图片来自网络

洪豆以上海申花为例,俱乐部有专门工作人员对接球迷会,通过常态化沟通、会议,讨论球迷可以参与的支持俱乐部宣传的工作,并引导球迷代表在球迷圈子里做一些导向处理。然而,竞技体育以胜负为导向,球迷总会对球队成绩不佳表现出不满。例如,申花在争冠关键战被大连英博2:2逼平后,下一场主场对深圳新鹏城时,死忠看台北看台的球迷在前12分钟进行了静默。球迷只要有情绪表达需要,就很难控制具体表达方式的程度——这是防止“对话”变“训话”的难题所在。

张闻相信,随着极端例子出现,相应应对办法将逐渐浮出水面。像终身禁入球场、甚至公安机关立案,都将告诉极端球迷或组织,支持球队、表达情绪都有底线和边界。

“一开始,我们以为‘球迷对话’是欧洲舶来品,但仔细研究更像是高密度、高强度社交网络环境与中国足球粉丝经济形式变化聚合起来的新产物。‘球迷对话’既是球迷感情的迸发,或者是球迷以主体性形式对俱乐部的监督,但是当它变成‘训话’后,破坏性也显而易见。”张闻总结道,“我们希望的理想状态,是球迷群体既激情又理性,俱乐部既开放又有担当,这样‘赛后对话’才能变成一种推动俱乐部和球迷文化健康发展的建设性力量。但实际操作当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闻希望,通过典型案例的积累,中国足球市场将慢慢发现如何与球迷迫切希望与俱乐部交流的激情共处。

注: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