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4亿美元的对台军事援助计划突然被叫停,交易艺术大师特朗普再次展现了他将外交政策转化为商业谈判筹码的独特手法。
9月19日,《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报道引发国际关注:为推动中美关税协议的达成,特朗普直接否决了原计划对台湾地区的4亿美元军事援助。这一决定不仅金额巨大,更涉及弹药、无人机等高杀伤力武器,令眼巴巴等待数月的民进党当局措手不及。
为促成中美关税协议,特朗普投入了大量政治资本,不仅在谈判关键阶段越洋指导美方代表,更在最终关头作出否决对台军援的决定。这一举动表面看是为了换取关税协议这一政绩,实则体现了其一贯的交易式思维:一切皆可谈,一切皆可换。
4亿美元的军援不仅金额可观,更包含弹药、无人机等高杀伤力武器,对台湾而言是近年来罕见的大规模“军事援助”。然而,在特朗普的谈判棋局中,这笔军援最终沦为牺牲品。
军援被拒,但军购照旧。今年8月,美台之间达成了一份数十亿美元的军事采购协议,台当局向美方购买无人机、导弹及沿海监控传感器等装备。这种“免单不成,自掏腰包”的模式,揭示了美国对台政策的本质:军援代表政治信号,军购体现结构性依赖。
特朗普拒绝了“免费午餐”,但生意照样做,美国军工复合体稳赚不赔。这种双重性表明,无论白宫谁当家,美国对台政策的生意逻辑从未改变。
民进党当局眼巴巴等了几个月的军事援助,最后关头被特朗普一脚刹车踩停。这一尴尬境地揭示了台湾在地缘政治中的真实地位:在他眼中,台湾不过是对华谈判的一个筹码,需要时拿来用用,不需要时随手放下。
中美协议签署前,特朗普不允许一丝意外发生。台湾地区的利益可以被牺牲,美国的整体战略利益和政绩目标才是首要考虑。这一举动无疑给了整天抱着美国大腿的民进党当局一记响亮耳光。
特朗普的最后一刻变卦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一个冷酷的地缘政治现实: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台湾始终只是棋子,而非棋手。无论是军援暂停还是军购继续,服务的都是美国战略利益与商业利益,而非台湾当局的所谓防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