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建筑学专业大起大落:从高薪到转行,毕业生如何破局?

时间:2025-09-24 11:10:07 来源:狐狸先森讲升学规划 作者:狐狸先森讲升学规划

土木工程昔日的火爆程度,不亚于如今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

在房地产扩张的黄金时期,众多土木学子在短短数年内便实现了财富的自由梦想。

提及“曾经的热门专业”,建筑学无疑能跻身前三之列。十年前,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堪称职场“香饽饽”,进入设计院即可享受过万的起薪,资深设计师年薪突破20万大关并非难事,名校毕业生更是成为各大房企、设计院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建筑学专业却陷入了“崩塌最彻底”的境地之一:985高校的毕业生进入设计院,起薪仅3000元,二三线城市的建筑岗位月薪甚至难以覆盖房租支出,更有不少名校毕业生被迫选择转行,甚至出现了“985建筑学高材生转行做遗体火化工”的新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

这并非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专业与岗位之间的巨大落差”,折射出建筑学专业的无奈与困境。

今日,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专业的“由盛转衰”过程,旨在帮助大家认清选专业时“只看过去不问未来”的潜在风险。



一、昔日的“香饽饽”:学建筑即捧“金饭碗”,名校生备受青睐

十年前的建筑学专业,究竟有多火?高考时,它被誉为理工科中的“高分专业”,想要进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分数需远超一本线100多分;毕业时,设计院、房企的HR会主动前往学校招聘,本科生起薪普遍在8K-12K之间,工作3-5年成为主创设计师后,年薪更是能攀升至20万-30万;即便无法进入大公司,自己开设一个小型设计工作室,承接家装、小型公建项目,也能过上滋润的生活。

那时的建筑行业,得益于“房地产红利”与“基建扩张”的双重支撑,项目多到做不完,设计院经常需要加班赶图,甚至出现“抢人”现象——会使用CAD、懂得方案设计的毕业生,根本无需担心找工作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学建筑能赚大钱、有成就感”,毕竟亲手设计的建筑拔地而起,那种满足感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

更吸引人的是其“社会认可度”:提及“建筑师”,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高端专业人士”,比普通白领更有面子;而且建筑行业讲究“经验越老越值钱”,老设计师的身价只会不断上涨,这种“长期安全感”让许多人挤破头也要学习建筑。



二、如今的“困境”:项目锐减、薪资暴跌,985毕业生也难以承受

转折点出现在近几年,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收紧与基建投资的放缓,建筑行业的“寒冬”来得既快又猛。

最直接的变化是“项目少了”——以前设计院门口排着队送项目,现在却要主动去“抢项目”,甚至有些小设计院因为接不到活而直接倒闭或裁员;房企也在收缩规模,许多房企的设计岗位不再招人,反而进行裁员,连曾经的“头部房企”都在缩减建筑相关岗位。

项目少了,岗位自然随之缩水,薪资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如今二三线城市的建筑设计岗位,月薪普遍在3K-5K之间,连当地平均工资都难以达到;即便是一线城市的设计院,985、211毕业生的起薪也只有6K-8K,还得天天加班赶图(业内称之为“画图狗”),性价比极低;更惨的是有些小型设计院,不仅薪资低,还经常拖欠工资,毕业生干几个月就被迫离职。

网上热议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毕业生转行做遗体火化工”并非个例。许多建筑学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要么转行做和专业沾点边的室内设计(薪资比建筑设计还低),要么考公务员(报“三不限”岗位,竞争超激烈),要么彻底转行做互联网运营、销售,将几年学的建筑知识抛在脑后。

并非他们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而是“对口岗位要么没机会,要么养不活自己”。



三、为何会“崩塌”?不只是行业寒冬,还有这两个深层原因

建筑学专业的“崩塌”,并非仅仅因为“房地产不行了”,还有三个更深层的原因:

第一个是“毕业生过剩”。

看到建筑行业火,许多高校跟风开设建筑学专业,从985、211到普通二本、民办院校,几乎都有建筑系,每年毕业生数量翻了好几倍。

然而行业岗位却在减少,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薪资自然上不去,就业自然变难。



第二个是“行业转型慢”。

如今国家提倡“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但许多设计院、房企仍在做传统项目,转型跟不上;加上年轻人买房需求减少,商业地产、住宅项目减少,新的项目类型(比如养老地产、产业园区)又需要新的设计能力,许多老设计师都跟不上,更别说刚毕业的学生了。



四、已经学了建筑学?别慌,这三个方向能破局

如果已经学了建筑学,或者想转方向,不用完全“放弃”,这两个方向能帮你破局:

第一个是“考公或进国企”。

建筑相关的体制内岗位其实不少:比如住建局、规划局的规划管理岗,负责城市规划、项目审批;比如自然资源局的土地利用岗,对接土地规划;再比如国企背景的设计院(比如中国建筑设计院、地方市政设计院),虽然薪资不如以前,但稳定,不会轻易裁员。

考公时,建筑学专业能报的岗位比“三不限”多,竞争也小一些。



第二个是“看向国际市场”。

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在搞基建,比如东南亚、非洲的公路、港口、住宅项目,需要大量建筑人才。

如果能学好外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再懂点当地文化,去海外项目做设计或管理,薪资比国内高不少,发展空间也大。许多国企设计院都有海外业务,可以重点关注。



建筑学专业的“崩塌”,给所有考生和家长提了个醒:选专业不能只看“以前有多火”,更要想“未来十年行业会不会变”。

其实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跟不上时代的人”。

建筑学专业如果能跟上绿色建筑、国际基建的趋势,依然有机会;但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画图”,就只能被淘汰。

对26届考生来说,选专业时要多查行业报告,多了解国家政策(比如双碳、新能源、乡村振兴),选那些“有政策支持、有技术迭代、有长期需求”的专业,才不容易踩坑。

建筑学专业的“起伏”,也是在提醒我们:人生不是一条直线,遇到变化时,学会调整方向,比纠结“选错专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