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团队与始祖鸟品牌此前信誓旦旦承诺,在喜马拉雅山脉举办的烟花秀燃放过后会清理所有污染物。然而,这一环保承诺近日被央视的实地探访狠狠打脸,现场满地狼藉的景象令人震惊,所谓的“污染物已清理”竟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
这场号称“艺术与自然对话”的烟花秀,最终沦为一场破坏生态的闹剧,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
事件缘由:辗转多国项目,最终落户喜马拉雅
蔡国强的“升龙”烟花项目,原本计划在日本富士山和法国圣维克多山举办,但均因环境问题被拒之门外。然而,当项目与始祖鸟合作,选址转向生态更为脆弱的喜马拉雅山脉时,却宣称获得了乡、村、县三级政府的同意,并打包票称将使用环保材料,确保不破坏生态。
然而,项目消息一出,公众的质疑声便此起彼伏。在这片生态敏感区搞大规模烟花燃放,真的能如承诺般“零伤害”吗?
现场真相:蔡国强始祖鸟撒谎,污染物残留触目惊心
央视工作组沿着崎岖山路抵达烟花燃放核心区时,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环保清理”的说法。放眼望去,高山草甸上各类污染物毫无遮掩地散落着,仿佛一场“垃圾盛宴”。
引燃火药的紫铜部件最是扎眼,有的弯曲成不规则形状,表面还残留着焦黑的火药痕迹;有的断裂成小段,半埋在枯黄的草叶间,金属光泽在高原阳光下格外刺眼。
这些紫铜块大小不一,小的如指甲盖,大的堪比手掌,粗略估算每平方米就有三四块,沿着燃放轨迹绵延近百米。除了紫铜、电线、塑料桶,还有破碎的烟花纸筒、生锈的铁钉、废弃的胶带等。
这些污染物中,铜、钡等重金属含量极高。而喜马拉雅山脉的冻土层透气性差、分解能力弱,重金属一旦渗入,不仅会污染土壤,还可能随着冰雪融化渗入地下水源,威胁周边村民的饮水安全。
更讽刺的是,当央视镜头拍到当地村民背着编织袋、操控无人机清理垃圾时,承诺“全力补救”的蔡国强团队与始祖鸟却始终不见踪影,甚至未留下任何清理设备或资金支持。
燃放准备:草甸破坏同样触目惊心
除了污染物堆积,燃放前的准备工作对草甸的破坏同样严重。为了固定烟花装置,工作人员在草甸上挖出大量拳头大小的洞,洞与洞之间间距很小,密密麻麻如蜂窝般遍布山体。
部分洞口还残留着铁锹挖掘的痕迹,周围的草毡层被硬生生掀开,露出下方灰褐色的碎石土。而工人踩踏留下的脚印更是清晰可见,成片的牧草被踩倒、碾压,原本整齐的草甸变得坑洼不平,不少区域甚至出现了裸露的土坡。
燃放点距离:水源与冰川面临威胁
更危险的是燃放点与周边生态区域的距离。爆破点东侧30米处,就是一条常年流水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岸边还生长着低矮的高山灌木;西北方向6公里外,便是连绵的冰川群,冰川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芒。
如此近的距离意味着,燃放时产生的粉尘、碎屑会随风飘向小溪和冰川,重金属污染物也可能通过雨水冲刷渗入水体,对水源造成永久性污染。
专家解读:生态破坏难逆转,恢复需数十年
“45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全靠一层薄草毡层维持生态,下方几乎没有有机质和微生物。”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理事顾有容的话,点出了这片区域的脆弱性。
他表示,草甸植被一旦破坏,自然恢复至少需要50年,甚至上百年。而此次烟花燃放不仅毁了植被,还可能加速水土流失、导致冻土碳库释放,迫使野生动物迁移,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打击难以估量。
敷衍回应与“双面操作”引发众怒
面对舆论压力,蔡国强团队先是让工作人员模糊回应“配合调查”。直到事发近一天后,蔡国强才出面道歉,表示会主动配合第三方机构及相关部门对此事的评估,及时补救,以实际行动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始祖鸟的操作更令人不齿:在国内社交平台说要“敬畏自然”“推进藏地环保计划”,在外网却甩锅给“相关艺术家及中国团队”。这种“双面道歉”彻底激怒公众,也让其“环保品牌”人设崩塌。
官媒发声:艺术与商业不能凌驾于生态之上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接连发声,直指事件核心,敬畏自然从不是口号,在喜马拉雅搞大规模烟花燃放,是对自然的漠视。官媒强调,艺术创作、商业营销都不能突破环保底线。
根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规,相关方的行为已涉嫌违法,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调查,依法追责并督促补救。
结语:
蔡国强团队与始祖鸟的环保谎言,最终被喜马拉雅山脉上满地的污染物戳破。那些未清理的紫铜块、开裂的电线、变形的塑料桶,还有被挖得千疮百孔的草甸,极易能摧毁脆弱的高原生态,更击碎了公众对“艺术敬畏自然”“企业践行环保”的信任。
路过的村民拍摄的事发地附近雪山
这场闹剧警示我们,无论艺术创作还是商业活动,都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唯有尊重自然、守住底线,才能避免让“美丽”的艺术,沦为高原上难以愈合的生态“伤疤”。
信息来源:抖音@央视新闻
抖音@齐鲁频道
今日头条 济南日报
中国日报网
南方都市报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