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王鸷翀
在江苏的版图上,无锡与南通,两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9月27日,随着“苏超”第13轮的临近,无锡与南通的对决即将上演,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宴,更是两座城市深厚情谊的见证。
回溯历史,1929年的那个秋天,一列从上海开往北平的列车在南京浦口缓缓停下。两位年轻的学子,卞之琳与钱钟书,在此不期而遇。一位来自海门,一位来自无锡,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踏上了前往北京求学的旅程。谁能想到,日后这两位文坛巨匠,不仅同归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在各自的领域里大放异彩,成为无锡与南通双城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
“苏超”联赛的举办,让这两座隔江相望的城市难免一战。但今天,我们不谈球事,只聊两座城市那些互“通”有“无”的旧事。
在江苏的十三座城市中,无锡以其独特的发展魅力,自诩为“小上海”,人均GDP稳居全省前列。而南通,这位自命“北上海”的学霸,不仅在足球场上屡创佳绩,更在学业上毫不逊色。自从打入GDP万亿俱乐部后,南通的经济实力更是突飞猛进,与无锡、苏州、常州等城市共同构成了江苏的经济强阵。
然而,南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经,长江的天堑成为了南通发展的瓶颈,“南不通”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痛点。但如今,随着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沪苏通公铁两用大桥等桥隧工程的相继建成,南通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八龙过江”的气势如虹,让南通真正实现了“通南,通天下”的梦想。
无锡的风物,如酱排骨、甜汤包、惠山泥人等,早已深入人心。而南通,也在苏通大桥通车之际,于桥头堡布局苏锡通科技产业园,与无锡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锡明修高速,暗通款曲,两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合作日益加深。
太湖之滨,一首《太湖美》传唱大江南北。这首由南通海门人龙飞作曲的经典歌曲,不仅成为了无锡的市歌,更让太湖的美名远扬。而太湖的生态治理,也离不开南通人的贡献。时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的海门人杨柳燕教授,就曾参与太湖蓝藻的治理工作,为太湖的生态保护立下了汗马功劳。
无锡与南通的人才交流,更是源远流长。清代海门直隶厅的训导赵菊泉,就曾赏识并提携了寒门学子张謇,让他重建知识结构,最终金榜题名。而张謇在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时,也提携了无锡的工商业,与荣氏兄弟在实业报国中志同道合,共同推动了近代江南无锡、江北南通两座工业城市的崛起。
无锡更是南通人才起飞的平台。一辈子海启沙地口音未改的季克良,在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求学,后来成为了一代酿造大师。而海门人崔维成,更是作为“蛟龙号”的第一副总设计师,9次以身试海,成为了“载人深潜英雄”,他的梦想在无锡开花结果。
南通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也与陶都宜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有的长期为制壶名家治印,有的尝试设计烧制个性化文玩,不同艺术门类在冲突中由磨合走向融合,让紫玉金砂的品质更加升华。这“通”“锡”两相惜的深厚情缘,真可谓一桩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