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2006年彭宇案法官王浩现状:说出争议言论后何去何从

时间:2025-09-26 06:17:49 来源:青史楼兰 作者:青史楼兰



“不是你撞的,那你扶她干什么?”

2006年,南京鼓楼区法院内,法官王浩在庭审现场说出这句话时,全场哗然。这起被称为“南京彭宇案”的民事纠纷,不仅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法律事件,更在十九年后依然引发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激烈讨论。那么,案件主角之一的王浩法官,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



案件回溯:一场改变社会信任的意外

2006年11月20日清晨,南京水西门广场公交站发生一起意外。26岁的公司职员彭宇像往常一样乘坐公交车上班,在下车过程中,发现身后66岁的徐寿兰老太太摔倒在地。出于善意,彭宇立即上前搀扶,并陪同等待救护车到来,还主动垫付了200元医药费。



然而,三天后,徐寿兰家属通过警方联系到彭宇,声称正是他的碰撞导致老人骨折,要求赔偿13.6万元医疗费用。这一指控让彭宇从助人者变成了被告,案件迅速进入司法程序。

庭审争议:证据缺失下的司法判断

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彭宇坚称自己只是好心搀扶,从未与老人发生碰撞;徐寿兰方则提供了一份模糊的派出所笔录照片作为证据,显示彭宇曾道歉。由于事发地段没有监控录像,原始笔录又在档案室装修中遗失,案件陷入“罗生门”。



庭审中,王浩法官那句“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的质问,引发了轩然大波。这句话被解读为“有罪推定”,即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默认助人者存在过错。最终,法院一审判决彭宇承担40%责任,赔偿4.5万余元。

社会反响:道德困境的集体焦虑

判决结果公布后,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彭宇。公众担忧,这起案件会形成“扶人被讹”的负面示范效应,导致社会道德滑坡。据后续调查显示,案件发生后,南京地区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比例上升了37%,全国范围内类似争议也频繁见诸报端。



法律界人士指出,案件暴露出我国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执行困境。当双方都无法提供充分证据时,法官的自由心证成为关键,而王浩的表述被认为偏离了中立立场。

十九年后:各方当事人的现状

王浩法官:从审判席到调解室
案件引发的舆论风暴彻底改变了王浩的职业轨迹。2010年,他被调离法官岗位,转至某街道司法所从事基层调解工作。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工作环境从市中心的法院大楼变为老旧社区的简陋办公室,收入和社交圈都大幅收缩。如今56岁的他,已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彭宇:回归平凡生活的代价
经历长期诉讼后,彭宇最终与徐家达成庭外和解,象征性赔偿1万元。据其同事透露,案件让他患上轻度抑郁症,长期无法正常工作。如今41岁的他已结婚生子,但“再也不敢随便扶人”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徐寿兰家庭:争议中的隐匿
案件后,徐家因承受巨大舆论压力搬离南京。徐寿兰老人于2011年去世,其子(当时涉案警察)被单位开除。有媒体试图追踪其下落,但始终未能获得有效信息。

未解之问:社会信任如何重建?

彭宇案留下的最大遗产,是公众对“见义勇为”的普遍顾虑。据2024年社会调查显示,83%的受访者表示在遇到老人摔倒时会“先拍照取证再施救”,12%的人选择“直接离开”。这种集体性的谨慎,折射出道德与法律衔接的深层矛盾。



法律专家建议,应完善《民法典》中关于好人法的实施细则,建立见义勇为保险制度,同时推广公共场所监控覆盖。只有当助人者不再需要自证清白时,社会信任才能真正得到修复。

十九年过去,彭宇案早已超越个案范畴,成为观察中国法治进程与社会道德演变的特殊样本。当我们在街头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该如何选择?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案件本身更加复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