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东陵,这绝非普通的墓地,而是清朝皇帝们的长眠之所。其规模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自顺治皇帝时期开始兴建,直至1908年慈禧的陵墓完工,历时整整247年。这里埋葬了五位皇帝以及皇后、妃子等共计161人。
清朝满族人对陵墓之事极为重视,他们认为风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子孙的福祉。因此,清东陵选址于河北遵化昌瑞山一带,这里山清水秀,背靠群山,前有河流,尽显帝王气派。
时光荏苒,大清已灭亡111年(按1912年宣统退位算,至2023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清东陵周边竟仍有人坚守,他们被称为守陵人。这批人已守护陵墓数百年,为何至今仍未散去?
要探究守陵人的由来,需追溯至清朝早期。1661年,顺治皇帝下令修建陵墓。当时,制度颇为野蛮,皇帝驾崩后,身边的嫔妃、太监、宫女需陪葬,活人随皇帝长眠地下。此制度不仅残忍,且耗费巨大,国家需抽调大量人力修墓,百姓劳力尽数投入。
直至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约1673年),他意识到此制度的弊端,遂下诏废除殉葬制。取而代之的是,选拔一批人专门守陵,以活人守护陵墓,确保安全。
这批守陵人主要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尤其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的子弟,因满族人讲究血统纯正,这些旗人忠诚度高,不易背叛。
选拔标准极为严格,守陵人需身体强健,且具备一定武功,以防盗墓贼。他们的官职亦不低,头目为正三品,普通侍卫为正七品,相当于清朝的县丞级别。
守陵人的主要职责有三:防盗、祭祀、维护。陵内陪葬品价值连城,金银珠宝、瓷器书画、皇帝生前爱好之物应有尽有。若无守陵人守护,陵墓早已被盗一空。康熙时期便设有驻防八旗一千多人,轮班巡逻。
祭祀是守陵人的日常事务,他们每日上香叩头,保持陵园的干净与庄严。维护工作则包括打扫神道、修补围墙等。清朝对此极为重视,内务府负责管理,礼部提供祭品,工部负责修陵。守陵人居住在陵边的营房,布局为三镇九营八圈,生活颇为稳定。
守陵人的待遇如何?在清朝,他们享有较高的俸禄,每人每年24两银子,足以养活一家。且职位世袭,儿子可接替父亲的班,代代相传,不愁生计。此工作虽枯燥,但对旗人而言却是荣耀,不仅免赋税徭役,还能沾皇室的光。
然而,清朝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国库空虚,列强索要巨额赔款,守陵人的俸禄减半,从全额发放变为半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库房被抢,陵园资金更加紧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宣统退位,清朝彻底覆灭。
根据优待条件,民国政府答应每年给满族贵族400万两白银,其中包括守陵人的工资,由北京旧户部库房发放。但民国时期政局动荡,资金常拖欠,守陵人生活陷入困境。大部分人只能自谋生路,在陵外分得田地,种粮度日。
有的守陵人卖古董换钱,有的砍树卖柴,生活艰辛。1928年,孙殿英军阀带兵炸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盗走大量宝贝,守陵人无力阻拦,陵园一片混乱,国家文物损失惨重。此事引起全国哗然,民国政府才开始重视保护,但资金仍不足。
民国时期,守陵人数量锐减,从清朝时期的上千人降至几百人,很多人选择离开。政府在陵边建学校,让守陵人后代上学,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土地改革中,分田到户,他们像普通农民一样耕地,勉强维持生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陵园遭受更多破坏。日军占领此地,土匪出没,守陵人还需兼职防匪。1945年抗战胜利,但内战又起,资金彻底断绝。
少数人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家族传统和祖辈的誓言。他们认为守陵是责任,不能弃之不顾。这些人聚居在陵区附近,逐渐形成村落,即今天的东陵守护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2年,国家在清东陵设立文物保管所,正式接管陵园,守陵人转为国家职工,拥有编制。工资由国家财政发放,每月固定20元左右,足够基本生活,还发放粮票布票。土地集体化后,他们参与生产队,种地补贴家用。
1961年,清东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金增加,守陵人负责巡查、修复工作。1982年,更名为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更加专业化,招聘考古专家、修复师。工资逐步上涨,1990年代达到每月几百元。2000年清东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游客增多,收入稳定。
如今,清东陵已成为5A级景区,年游客量上百万。守陵人这一称呼仍在使用,但工作内容已发生变化。核心是两万多后裔,聚居在东陵守护乡,从事导游、检票、清洁、修复等工作。工资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由管理处统一发放,平均每月四五千元,带有五险一金。
旅游收入也提供了帮助,门票分成、文创产品销售等部分收入回流到职工福利中。国家文物局每年投入几千万用于修陵,守陵人参与其中,工资也随之提高。有的后代大学毕业后成为讲解员,工资更高,七八千起步。
为何守陵人仍存在?因为清东陵是国宝级文物,保护需要人手。这些后裔熟悉地形、历史,忠诚度高,国家利用他们传承文化。若无他们,陵园的安全和讲解工作将失去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