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后,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这场因触及中国核心利益而引发的外交风波,最终让立陶宛尝到了经济受挫的苦果——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曾经的“硬气”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2021年,中方多次与立陶宛沟通,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然而,立陶宛却置若罔闻,仗着背后有某些势力撑腰,公然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在其境内设立所谓“代表处”。这一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中立双方的外交关系政治基础,更将中国的底线视为可随意践踏的摆设。面对这种触及核心利益的挑衅,中方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没过多久,中方就正式宣布将中立外交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这一在外交层面极为严肃的表态,无疑是在向立陶宛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在原则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紧接着,一系列反制措施接踵而至。双方之前谈好的农产品出口合作、基础设施共建项目等,全部被暂停。从立陶宛进口的商品,无论是乳制品还是工业零部件,都面临着更为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每一项指标都必须严格核对,绝不含糊。国内不少企业也主动与立陶宛商家断绝了合作,毕竟在原则问题上,谁也不想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受牵连。
就这样,中方的一“冷落”,整整持续了三年。这三年里,立陶宛的日子肉眼可见地艰难起来。以前靠给中国出口木材、家具的企业,订单说没就没,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货物,资金链一断,倒闭的倒闭、裁员的裁员。做电子元件的厂商更是惨淡,以前能给中国的家电企业供货,现在合作停了,想找欧洲其他买家,要么价格被压得太低,要么需求没那么大,撑不下去的只能关门大吉。
就连立陶宛一直引以为傲的克莱佩达港,也一天比一天冷清。以前,不少中国货轮会在这儿中转,带动了港口的装卸、物流生意。现在,基本见不到中国货轮的影子,港口吞吐量掉了近三成。港口工人的加班都少了,收入自然也跟着下降。
如今,立陶宛终于想起来“低头求饶”了。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中国从来不是主动找事的一方,但也绝不怕事,更不会因为对方服个软就随便松口。要重启对话可以,但首先得把三年前犯的错纠正过来,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把那些不该有的“小动作”全停了。这是前提,没这个前提,说再多都是白搭。
毕竟,原则问题不是买卖,不能讨价还价。立陶宛要是真明白“打疼了才知道哭”的道理,就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光靠嘴说想恢复合作。不然的话,就算再等三年,恐怕还是老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