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内塔尼亚胡索要2800年古石遭拒,埃尔多安强硬回应引关注

时间:2025-09-27 13:36:33 来源:扶苏聊历史 作者:扶苏聊历史

联合国大会近期因一块2800年前的古石掀起轩然大波,这场被称为“考古版宫斗”的争议,主角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核心是一块刻有古希伯来文的“西罗亚铭文”。这块被以色列视为“犹太文明开篇”的文物,如今却躺在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引发两国激烈交锋。



一块石头背后的两千年旧账

“西罗亚铭文”石碑最早现于公元前8世纪,记载了古代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修水道的故事。这块刻有古希伯来文的石碑,虽篇幅不长,却被考古界公认为“犹太文第一石”,更成为以色列证明“祖先在耶路撒冷生活”的关键证据。谁掌握它,谁就能在耶路撒冷主权问题上占据道德高地。

然而,这块石碑的“流浪史”充满波折。1880年代,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勒斯坦期间,考古人员发现石碑后将其带回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自此,石碑成为土耳其博物馆的藏品,而以色列从未放弃索回。1998年,内塔尼亚胡曾试图以“文物换文物”方式用奥斯曼文物交换,未获土耳其同意。



联合国大会上的公开交锋

2025年9月,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演讲中再次提出“归还西罗亚铭文”,直言其是以色列对耶路撒冷主权的重要象征。这一举动被视为战略性的历史叙事争夺,因为耶路撒冷归属问题始终是中东政治的“火药桶”。以色列试图通过石碑强化自身历史合法性,而土耳其则明确支持巴勒斯坦立场,此时提出归还文物,无异于在对方伤口上撒盐。

埃尔多安迅速回应,在土耳其国家电视台采访中强硬表态:“祖先的遗产,我们绝不会交给任何人。以色列如果真想要,尽管来抢。”不仅如此,土耳其还将石碑紧急转移至“秘密地点”,暂停展览。此举被外界解读为防范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夜间行动”,毕竟以色列曾有类似“文化版空投”的前科。



文物归属是假,耶路撒冷主权是真

表面看,争议焦点是一块石头,实则暗藏更深层的地缘政治博弈。西罗亚铭文的内容与地点均与耶路撒冷相关,对以色列而言是“祖宗居住地”的历史证据;对土耳其而言,则是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多民族帝国合法收藏”。以色列试图借此强化对耶路撒冷的主权主张,但此举触及土耳其底线——埃尔多安一直是巴勒斯坦的坚定支持者。

2024年5月,以色列扩大加沙地带军事行动后,土耳其宣布暂停与以色列的所有贸易,年底更直接断交。如今以色列在联合国大会上“明抢文物”,土耳其自然要强硬回击。更戏剧的是,埃尔多安表态后,土耳其内政部立即将石碑从博物馆撤下,转移至“高度保密地点”。有传言称,土方担心以色列特工仿照“摩萨德偷伊朗核资料”的模式,发动“文化版空投行动”。



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升级

文物争端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两国真刀真枪的地缘政治对抗。以色列与土耳其的关系自2024年加沙冲突后彻底恶化,土耳其不仅断交,还在联合国推动多项反以提案。以色列则反手支持希腊和塞浦路斯,插手东地中海事务,直接挑动土耳其神经。

2025年,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土耳其在联合国公开支持巴勒斯坦“全面入联”,并向黎巴嫩提供人道援助;以色列则加强与阿联酋、埃及的军事合作,甚至传出将在约旦边境部署新一代“铁穹系统”。整个中东局势如拉满的弓,一触即发。



“文化战”可能成为新冲突引爆点

在这场角力中,西罗亚铭文成为“话语权”的象征。以色列想用它证明“祖先就在耶路撒冷”,土耳其则想借此削弱以色列的历史合法性。联合国大会因此变成“中东文化版擂台”,一块石头竟成为焦点。观察人士调侃:“中东的战争,是从一块石头开始的。”

然而,这种争夺不可能止于文物。今天是铭文,明天可能是圣殿山遗址、古城墙,甚至是整个耶路撒冷老城区的主权归属。一旦争端升级为实际行动,比如摩萨德真去“快递取件”,这场“文化战”就可能演变为新的冲突引爆点。



结语

争的是石碑,讲的是历史,打的却是地缘政治的算盘。内塔尼亚胡想用铭文强化叙事,埃尔多安则把它当作捍卫“巴勒斯坦正义”的象征。这一出戏,谁也没打算妥协。在一个连石头都能成为战略武器的中东,接下来,还会有多少“遗产”被推上前线?

参考来源:环球时报:埃尔多安:土耳其绝不向以色列交出西罗亚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