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会现场
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震荡。近期,澳大利亚媒体借“中国稀土威胁论”大做文章,G7、欧盟及澳大利亚等8国悄然拟定针对中国稀土出口的限制草案,拟通过设定价格底线、征收碳税及稀土关税等手段,试图重构全球稀土供应链。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资源博弈,实则暴露了西方阵营在关键矿产领域的战略焦虑。
事件起因于今年4月中国对中重稀土出口的管制措施。钐、钆等战略矿种被纳入出口审批清单后,福特汽车、欧盟车厂及印度制造商迅速陷入供应危机,部分企业被迫囤货,另一些则直接减产。这种连锁反应在9月达到高潮——G7牵头、欧盟响应、澳大利亚跟进,四大限制措施(定价、加税、限购、碳税)同步推出,意图削弱中国在稀土市场的定价权。
G7国旗
然而,西方阵营的算盘并未打响。数据显示,中国掌控全球92%的稀土加工能力,部分稀有品类欧盟100%依赖中国供应。澳大利亚虽坐拥矿产资源,却缺乏完整产业链,法德两国更在内部会议中明确反对过早加征关税,担忧冲击本国制造业。这种“有矿无链”的尴尬,直接削弱了西方阵营的谈判筹码。
商务部公告截图
面对西方施压,中国迅速启动反制布局。9月25日,商务部宣布对三家美企启动制裁,同时在大豆供应链上实施精准打击。今年2月,中国全面暂停采购美国大豆,导致北达科他州70%的大豆滞销,价格暴跌40%,农民损失惨重。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同期签下阿根廷227万吨大豆订单,130万吨已装箱待运,彻底打破美国农业霸权。
特朗普讲话画面
澳大利亚的“左右摇摆”更显荒诞。今年2月,该国向中国出口54万吨油菜籽,试图通过贸易改善关系,转头却加入G7稀土围堵。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直接导致中国调整采购策略——加强与巴西、阿根廷的农业合作,推动中非矿产通道升级,并启动蒙古稀土精炼项目。当澳方期待通过稀土议题提升西方话语权时,却发现自身已陷入“外交成果”与“经济代价”的双重困境。
美国大豆秋收季刚开始
欧盟内部的分歧同样显著。9月23日,中国代表在与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会面时直言:“全球贸易需讲规则,不能泛政治化。”此言一出,德法两国迅速表达担忧,指出过度对抗中国将反噬本国制造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美大豆贸易额同比下降22.7%,而中国饲料配方优化计划和大豆振兴计划正稳步推进,进一步削弱美国谈判筹码。
冯德莱恩讲话画面
稀土领域的博弈更具战略意义。作为全球最大稀土出口国和技术掌控者,中国不仅拒绝G7设定的价格下限,更通过内循环和高端应用加速产业升级。西方阵营试图以“低价收购”逻辑逼迫中国让步,却忽视了市场规律——当供应端掌握定价权时,任何人为干预都将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
这场资源博弈的本质,是全球经济权力结构的深刻调整。中国从被动采购方转变为战略布局者,通过油菜籽、大豆、稀土等关键节点的精准操作,不仅掌握了贸易主动权,更推动了全球资源分配体系的变革。正如观察者网评论所言:“谁能掌握资源,谁就能掌握未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已用行动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信息来源:
2025-09-25 08:30·观察者网 几个菜啊,“G7竟想设稀土价格下限,还要对中国出口加税”
媒体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