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科院著名经济专家郑秉文提出了一项引人关注的生育建议:即便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也应考虑抓住有效生育期生育,必要时可向亲戚朋友求助。这一观点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郑秉文指出,20到30岁是女性的生育黄金期,生育能力随年龄增长会明显下降。他强调,应该往前看,不要因为一时的经济压力而错过这个宝贵的生育窗口。这一建议,有人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对未来负责的表现;但也有人直呼“离谱”,认为在当前经济压力下,向亲戚借钱生育并不现实。
确实,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房贷、车贷、日常开销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如果再为了生育而向亲戚开口借钱,不仅可能面临借不到钱的尴尬,还可能因此影响亲戚关系。有网友直言:“这分明是把难题甩锅给亲戚嘛!”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专家的建议也并非完全无道理。他提到的“有效生育期”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女性生育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错过黄金期后,想要生育可能会面临更多困难。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仅仅催着大家生育,却并没有解决背后的实际经济困难。
现在年轻人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经济压力太大。从产检、分娩到奶粉、教育,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更不用说职场对孕产妇的隐形歧视和晋升障碍,这些都让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望而却步。
以前,遇到经济困难还能找亲戚朋友周转。但现在,大家分散各地,平时很少联系,突然开口借钱实在难为情。况且,多数人自己都背着房贷、信用卡债务,再向别人借钱无疑是将压力转嫁给了亲友。
显然,生育问题远不是借钱就能简单解决的。它需要的是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让父亲享受足够产假、增加平价托育机构、消除职场对妈妈的歧视等。像瑞典给爸爸放几个月产假,日本企业发放生育补贴,法国提供全日制公立幼儿园,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支持措施。
说到底,大家反感的并不是生育本身,而是那种“只管生不管养”的建议。现在的年轻人更希望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而不是“生了再说”。他们期待的是,在生育问题上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理想的生育支持,应该是让想生娃的人没有后顾之忧。比如,企业允许弹性工作方便接送孩子,社区组织互助带娃小组,政府给新手父母更多税收优惠等。这些措施,都能够让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更加从容和自信。
生不生娃、啥时候生,本质是个人的选择。好的政策不是逼着大家生娃,而是让想生的人敢生、生了的人不后悔。与其劝人借钱生娃,不如想想怎么打造一个真正对家庭友好的社会。毕竟,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每个新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