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的一天,太极宫的琉璃瓦在雨幕中泛着冷光,檐角的风铃发出沉闷的呜咽。
整个长安城好像都快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给泡透了。
52岁的李隆基站在承天楼上,望着远方的宫阙万千。这是他统治了27年的盛世江山,如今却仿佛在雨中渐渐模糊。
“圣人,太子妃兄薛锈已在狱中招认…”高力士低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李隆基没有回头,只是微微颔首。
他的手不经意间抚过腰间佩玉,那还是景云年间,先帝睿宗皇帝所赐。
玉很温润,李隆基的指尖却冰凉。
原来,就在三日前,武惠妃神情急惶,泪眼婆娑地跪在他面前,检举揭发太子李瑛结党营私,欲行不轨…
宠姬诉说时的声音颤抖如秋风中的落叶,那双与故人相似的眼睛里盛满了真实的恐惧。
李隆基当然知道应该彻查一番,但那一刻,他恍惚间想起了30年前的旧事——
他赌上了一切,领着200号扛着锄头的花匠杀入禁中,先诛灭韦后,后又找准时机干掉姑妈太平公主,最终开启这煌煌巨唐的最灿烂一页,开元盛世!
当年的自己,似乎和如今的李瑛差不多年纪罢…
“传朕旨意。”李隆基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废太子瑛为庶人,鄂王瑶、光王琚同罪并罚!”
雨下得更大了。
宫墙外的石榴花被雨水打落一地,宛如斑斑血迹。
02
雨夜中的大理寺狱格外阴冷。
太子妃兄薛锈被反绑在刑架上,已经不成人形。
一旁满脸横肉的狱吏低声诱供:“驸马爷,托您老的福,太子,连同鄂王、光王,都已被贬为庶人!可事到如今,上边还想再加点儿料!小的们也是奉命行事,一事不烦二主,您稳便!”
薛锈艰难地抬起头,血水顺着额角淌进眼睛,声音沙哑却坚定:
“我又该招认些什么?罗织太子从未有过的反迹?!还是告诉你,咱们的陛下宁愿相信谗言,也不信自己的亲生骨肉?!”
不料狱吏反啐了他一口:“呸!您还是收起您的满腔正义罢!在这深宫里,真或假,重要吗?”
三更时分,一道密旨送入天牢。
宦官尖细的声音念着赐死的诏书,每个字都像淬了毒的匕首。
末了,李瑛突然笑了,他对传旨的太监说:“请回禀我那父皇,今日他杀的,不只是他的三个儿子,而是我大唐最后的良心。”
毒酒呈上时,李瑛问了一句:“好教我得知,是我的兄弟先走,还是我们一起作伴?如此黄泉路上也不寂寞。”
得知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已先行一步,李瑛仰天长叹:“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家。”
说罢,将毒酒一饮而尽。
待到消息传回宫中时,李隆基正在批阅奏章,笔尖顿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一行字上,墨迹渐渐晕开。
老宦官跪在地上,声音哽咽:“圣人,三庶人……薨了。”
03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李隆基一日杀三子,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究竟期间发生何等惊变,能惹得他如此痛下杀手?
在揭开事件真相之前,先来了解两个女人。
1.太子李瑛之母,赵丽妃。
赵丽妃长得很漂亮,按现在的标准应该是国民校花级的。
因为她的身份很底下:歌伎,这一点《旧唐书》并没有隐瞒。是李隆基出任潞州别驾的时候收的偏房(赵丽妃时年十五、六岁),同时你从她的封号,也能看出点端倪。
(“瑛母赵丽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及武惠妃宠幸,丽妃恩乃渐弛。”)
原本,按长幼顺序,太子的位置得是长子李琮来坐,但李琮在一次行猎期间被猴子抓成了大花脸。
太子的形象代表大唐的国格,李琮往那儿一站,实在有碍观瞻(此处,李承乾心有戚戚焉)。
所以李隆基干脆跳过了老大,直接立李瑛为太子。
儿子成了接班人,赵家开始显贵起来,赵丽妃的爹和哥哥都恩荫成了京官,烈火烹油,繁花似锦。
但好景不长,赵丽妃于开元十四年(726年)薨于春华殿,享年34岁。
我们知道,太子在正式成为接班人之前,要想稳固地位,得背靠强力的外家。
赵家本来出身就不行,赵丽妃又过早薨逝,如此李瑛从太子位上滚上来,其实是迟早的事情。
由此便引出了本次事件的女主角,也是背后的始作俑者(没有之一):
2.寿王李瑁之母、李隆基前半生最爱的女人——武惠妃。
既然姓武,那就自然会和武则天扯上点儿联系,而武惠妃正是武则天的侄孙女。
是的,各位看官老爷没猜错,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李隆基“乱伦”了。
当然,这种事儿他不是第一次干,同样也不是最后一次。
武氏幼年失怙,被寄养在宫中,因为年纪太小,清洗武家势力的时候,怎么也没把她算进去。
等到李隆基登基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三郎和武氏邂逅了……
春风一度之后,武氏成了整个后宫最得宠的女人,此后数年间,武氏共生下四子三女,身份也是扶摇直上,在李隆基的元配王皇后去世后,武惠妃协理六宫,地位上和皇后没有差别,无非就差个名号而已。
但是,正所谓: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厨子,武惠妃朝思暮想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后,外加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
也算是变相随了武则天的性情。
04
其实,扳倒李瑛的行动一直在进行当中,李隆基也确实动过心思,想把太子换了,全靠中书令张九龄力保,李隆基的最后决心才没下。
只是,到开元二十五年的时候,张九龄已经被罢相,继任者又刚巧是靠着武惠妃的路子上台的李林甫。
至此,压倒李瑛的最后一根稻草算是齐了。
武惠妃这边,第一个扛着炸药包上的,是女婿、卫尉少卿杨洄。
杨洄的老妈长宁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也就是李隆基的堂妹;杨家正是关中第一士族,弘农杨氏。
简而言之,这是一桩典型的近亲之间的门阀政治联姻。
由杨洄去报告李隆基,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以及光王李琚三个人时常举行不正常集会,嘀嘀咕咕的盼着陛下早死……
杨洄的话语权,在于他的门第。
就算这件事是空穴来风,有杨家在背后造势,李隆基势必不能轻拿轻放。
于是便让人去召集三个儿子入宫问话。
下面就到了武惠妃的表演时刻:
她一边让人快马加鞭的去找李瑛等人,告诉他们说:“宫里有贼,请太子殿下即刻入宫保驾!”
一边又梨花带雨地跑到李隆基身边哭诉:“太子造反!现下正领着俩兄弟朝大内杀来!”
李隆基将信将疑,急忙派宦官前去探查,果然看见李瑛等三人全副甲胄在身,身后跟着各自的家将。
这下,李瑛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太子逼宫造反?!还让人抓住现行?!本来之前就想废了你,这下连理由都不用找了!
当然,为了慎重起见,李隆基还是询问了李林甫的意见。
但李林甫早就跟武惠妃一个鼻孔出气,此时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实际就是支持废李瑛),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朝臣们是管不了的!”
(林甫曰:“此盖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玄宗意乃决矣。)
李隆基着即将李瑛、李瑶、李琚废为庶人,一个月之后,更是痛下杀手,直接赐死。
(《新唐书·十一宗诸子传》载:
“二十五年,洄复构瑛、瑶、琚与妃之兄薛锈异谋。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 请介以入。’太子从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帝使中人视之, 如言。”)
这就是《新唐书》所载,李隆基一日杀三子的全过程。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故事,有天大的漏洞:
李瑛是傻子吗?
凭啥死对头武惠妃说一句“宫里有贼”,他就敢不顾一切地往宫里冲?
难道他想不到,这明摆着就是武惠妃挖的坑吗?
退一万步讲,即使三兄弟真打算冲进宫去,那能不能先派个人,去探听探听消息,然后再做部署?
这些都是基本常识,如果有人一厢情愿的认为李瑛的脑子实在转不过来,不知道此行铁定会丢命,那只能说,李隆基这个太子,废的真是有点晚了!
05
更离谱的是,一桩陈年桃色新闻忽然被人翻出。
原来,就在开元十四年,太原尹张孝嵩向朝廷上了个密奏,说潞州突然冒出个叫李子峤的浮浪子弟,他一开口,就爆出了个足以震翻大唐的狗血大瓜——当今太子是冒牌货!是赵丽妃跟别人的私生子!
而他自己,才是流落民间的真龙种!
应该说,冒认皇子这事儿本来不稀奇,总有些异想天开的神经病妄想一朝发达,铤而走险碰皇家的瓷。
但李子峤这个冒认案,却是开天辟地独一份:他竟然敢在李隆基和赵丽妃两个当事人都活着的时候,公然跳出来!
所以,当时有不少人认定李子峤确实是有点货的。
但李隆基最后的处理结果却没什么新意:将李子峤乱杖打死。
但无巧不巧的是:处理完李子峤不久,宫里紧接着传出了赵丽妃的死讯。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
“丁亥,太原尹张孝嵩奏:‘有李子峤者,自称皇子,云生于潞州,母曰赵妃。’上命杖杀之。”)
在广大朴实的群众眼里,这瓜就更大了:
官方盖棺定论,赵丽妃是因为失宠,郁郁而终…
但这恐怕不是实情罢…
或许是圣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将这个昔日枕边人悄悄地处理掉了?
又或是因为亲儿子被将错就错当成冒牌货处理掉了,赵丽妃承受不了锥心之痛,撒手人寰?
传言不一而足。
本来有李隆基的力保,这桩已经过去十一年的案子,对李瑛根本造不成什么杀伤。
我爹都结案了,你们还能翻出什么浪?
但今时不同往日,前有谋反事实,后有非亲生的舆论,李瑛被彻底打入了万丈深渊。
06
再说回武惠妃,虽说她耍手段整倒了太子,但她的儿子李瑁却没能如愿以偿的成为下一任的接班人。
因为在“三庶人事件”爆发后半年,武惠妃,匪夷所思的疯了。
据说不管白天黑夜,她总是能看见李瑛等人阴恻恻的站在不远处,朝自己冷笑,向她索命。
宫里,驱除邪祟的和尚道士请了一拨又一拨,可就是无济于事。
腊月初七,武惠妃暴死于兴庆宫前院。
李隆基还是很给面子的,特赐谥号“贞顺皇后”,也算是完成了她的一桩夙愿。
太子之位,最终由老三李亨顺位继承。
其实,当我们拨开重重的历史迷雾就会发现:对李瑛最具威胁的人,并不是武惠妃和李瑁母子俩,而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李亨。
这并不是老王事后诸葛亮,用结果去倒推原本的真相。
其实,李亨才是“三庶人事件”幕后最大的黑手,武惠妃只是他推到台前争权的靶子。
受《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的影响,仿佛李亨从头到尾都是朵纯洁的白莲花,整天被亲爹、李林甫,乃至杨国忠等人拿捏。
但李亨的背后势力所蕴含的政治能量,实际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
1. 母家势力:
李亨他妈杨氏,也出身于弘农杨氏家族。高祖杨士达,是武则天的外祖父(有了这层亲戚关系,起码武惠妃在动手之前会顾忌)。
这身份,能甩赵丽妃八百条街都不止。
至于三庶人事件,武惠妃和李亨有没有联动密谋,各位看官老爷见仁见智(史料全被洗干净了,老王也不敢肯定)。
2. 受宠程度:
翻开李亨的履历表可以发现,他除了不是太子,其他待遇都能完爆李瑛。
2岁时被封为陕王,5岁被超拜为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诸蕃落大使,16岁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19岁开始掌握军权,出任河北道元帅征讨契丹,21岁加三公之一的司徒,直到最后更进一步成为太子。
如此,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安史之乱后,李亨能轻易脱离李隆基的掌控,北上灵武登基称帝?
还能把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等地方实权派都团结在自己周围?
其实人家早就在西北经营了很多年了。
3. 李隆基故意放水:
亲儿子和外任官交往过密,在任何朝代,都是皇帝的死穴。
但李亨不同,你看他平常都跟谁在一块儿玩?
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大唐西北军方第一人——王忠嗣。
而且这份交情,一开始还是李隆基从中牵的线。
(“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
站在李亨的角度上来看,他如果不争这个太子位,大概是他脑子有毛病;
站在李隆基的角度上来看,轻易的杀死三个儿子,大概是早就已经想好换个接班人。
恰巧,武惠妃及时递了把刀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