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餐饮行业一则关于专利申请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知名连锁品牌西贝莜面村试图为经典家常菜‘辣椒炒肉’申请发明专利,却遭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明确驳回,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文件显示,西贝提交的‘辣椒炒肉烹饪方法’专利申请因‘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被驳回。审查意见明确指出,该申请所描述的烹饪步骤属于传统烹饪技艺范畴,未体现创新性突破。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专利审查指南》,涉及日常饮食的简单烹饪方法通常不符合发明专利的‘创造性’要求。‘辣椒炒肉作为传承百年的经典湘菜,其核心工艺早已公开,难以构成专利保护客体。’知识产权律师王明表示。
事件曝光后,餐饮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方认为企业有权保护特色工艺,反对方则强调传统菜式的公共属性。‘如果家常菜都能申请专利,那未来吃饭是不是要付专利费?’网友@美食探索者在社交媒体发出质疑。
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李建国分析称:‘餐饮创新应体现在原料组合、工艺改良等维度,而非对已有菜式的简单技术描述。真正的专利保护应聚焦于可量化的技术突破。’
此次事件折射出知识产权保护在餐饮领域的实践困境。据统计,2022年全国餐饮相关专利申请中,超过60%涉及烹饪方法,但最终获准率不足15%。这表明行业对专利制度的认知仍存在误区。
‘企业申请专利前应进行专业评估,避免将行业常识误认为创新成果。’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研究员张颖建议,餐饮创新可转向设备改良、营养配比等具有技术门槛的领域。
尽管申请受挫,西贝方面表示将继续加强产品研发。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事件为餐饮行业敲响警钟:与其追求形式化的专利保护,不如在食材溯源、工艺标准化等实质层面建立竞争优势。
‘真正的品牌壁垒来自消费者认可的独特体验,而非一纸专利。’餐饮咨询机构负责人陈磊指出,‘西贝若能在西北菜系创新上持续发力,远比争夺家常菜专利更有价值。’
这场专利风波终将平息,但它引发的关于创新本质的讨论,值得整个行业深思。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平衡企业利益与公共资源,仍是待解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