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1962),字适之,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7月3日,他在北大毕业典礼上发表了这篇影响深远的演讲,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学子指明人生方向。
每年毕业季,数以万计的学子离开校园,面临人生重要抉择。从受庇护的学生生活转向独立承担社会责任,这群年轻人既要应对现实压力,又要抵御精神堕落的诱惑。胡适以过来人的身份,提出三大防身锦囊。
毕业生面临五条主要出路:继续学术研究、从事专业工作、进入政界、投身革命,或赋闲在家。除继续深造者外,其余路径均存在精神堕落的风险。这种堕落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1. 求知欲望的消退
步入社会后,专业与工作错位成为常态。当发现所学无用武之地时,即便原本热爱学习的人也会丧失动力。加之缺乏研究设备、学术交流环境,维持求知热情变得愈发困难。胡适指出,这种困境并非个人懒惰所致,而是社会未能提供相应的支持环境。
2. 理想主义的崩塌
初涉社会的青年常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陷入迷茫。曾经的改造社会的热情,在强权现实面前可能迅速消解。有人选择妥协,成为既有秩序的维护者;有人则彻底放弃,沦为现实的附庸。这种精神上的投降比物质贫困更可怕。
1. 保持问题意识
胡适强调,知识源于对问题的探索。他以伽利略、牛顿为例,指出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是永不停歇的求知冲动。当脑中始终盘旋着待解难题时,人们会主动创造条件:变卖家产购书、典当衣物置办仪器、千里寻师访友。这种自发的学习动力,远胜于制度化的学术训练。
2. 发展非职业兴趣
职业选择往往受制于现实,但业余爱好却是精神自由的领地。胡适列举弥尔顿(东印度公司秘书)、斯宾塞(测量工程师)等案例,证明业余研究同样能取得卓越成就。在职业与兴趣错位时,发展非职业爱好既能保持思维活力,又能为人生开辟新的可能。
3. 树立必胜信心
面对国家积弱、强权横行的时代困境,胡适呼吁青年培养历史耐心。他以费希特在拿破仑占领柏林期间激励国民、巴斯德在普法战争后坚持科研为例,说明信心能创造奇迹。巴斯德通过微生物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进步,更间接为国家挽回了巨额战争赔款损失。
胡适特别引用佛典“功不唐捐”,强调所有真诚的努力终将获得回报。在个人层面,今日的耕耘必结来日硕果;在国家层面,民族的复兴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奋斗。这种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为迷茫中的青年提供了精神锚点。
这篇演讲穿越九十年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快速变迁的当代社会,胡适提出的保持好奇心、培养跨界能力、坚守价值信念三大原则,对当代青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正如他所说:“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格局,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精神传统。(原文刊载于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