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6月14日,北京大学三院礼堂内座无虚席。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面对着278名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发表了题为《不要抛弃学问》的著名演讲。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九一八事变后半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四个月,使这场演讲超越了校园仪式的范畴,成为民族危亡时刻的思想动员。
据《国立北京大学校刊》记载,当天气温高达32℃,但胡适坚持穿着长衫登台,汗水浸透衣襟仍侃侃而谈。这种身体力行的学者风范,与演讲中强调的'学问是生命的翅膀'形成强烈呼应。
胡适开篇即指出:'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不要抛弃学问'。他以自身留学经历为例,说明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转修哲学的关键抉择,强调'兴趣比功利更重要'的学术态度。
针对当时学术界'考据成风'的现象,胡适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他特别告诫毕业生:'这个时代是我们育种的时代,不是收获的时代。'这种超越功利主义的学术观,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
演讲中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是胡适将个人学术追求与民族命运相联系:'你们要努力做国家的栋梁,不要做社会的蛀虫。'他以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为依托,呼吁青年'用学问做利器,改造这个不合理的社会'。
2012年北大校庆期间,这篇演讲手稿在图书馆特展中重现,引发新一代学子的热议。有学生评论:'在学术内卷的今天,胡适先生'不要抛弃学问'的告诫,比任何成功学都更有力量。'
教育史专家李明教授指出:'这篇演讲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为学术而学术'的象牙塔思维,建立了知识分子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这种担当精神,正是当代学术界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