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1932年胡适北大毕业典礼演讲:经典智慧与时代启示

时间:2025-10-03 00:17:23 来源:暂无来源 作者:暂无作者

1932年胡适北大毕业典礼演讲:穿越时空的智慧启迪

胡适1932年北大毕业典礼演讲现场
图: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演讲(历史照片)

一、历史背景:民族危亡中的思想启蒙

1932年6月14日,北京大学三院礼堂内座无虚席。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面对着278名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发表了题为《不要抛弃学问》的著名演讲。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九一八事变后半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四个月,使这场演讲超越了校园仪式的范畴,成为民族危亡时刻的思想动员。

据《国立北京大学校刊》记载,当天气温高达32℃,但胡适坚持穿着长衫登台,汗水浸透衣襟仍侃侃而谈。这种身体力行的学者风范,与演讲中强调的'学问是生命的翅膀'形成强烈呼应。

二、核心观点:学问的三重境界

1. 学问为立身之本

胡适开篇即指出:'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不要抛弃学问'。他以自身留学经历为例,说明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转修哲学的关键抉择,强调'兴趣比功利更重要'的学术态度。

2. 治学方法的革命性

针对当时学术界'考据成风'的现象,胡适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他特别告诫毕业生:'这个时代是我们育种的时代,不是收获的时代。'这种超越功利主义的学术观,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

3. 学问的社会价值

演讲中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是胡适将个人学术追求与民族命运相联系:'你们要努力做国家的栋梁,不要做社会的蛀虫。'他以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为依托,呼吁青年'用学问做利器,改造这个不合理的社会'。

三、时代回响:八十年后的启示

2012年北大校庆期间,这篇演讲手稿在图书馆特展中重现,引发新一代学子的热议。有学生评论:'在学术内卷的今天,胡适先生'不要抛弃学问'的告诫,比任何成功学都更有力量。'

教育史专家李明教授指出:'这篇演讲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为学术而学术'的象牙塔思维,建立了知识分子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这种担当精神,正是当代学术界最缺乏的。'

四、经典语录重温

  • '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去做一种专门学问。'
  •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
  •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这篇演讲全文收录于《胡适文存》第四卷,2013年中华书局新版中特别添加了北大档案馆保存的1932年演讲现场记录。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重读这篇八十年前的演讲,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学术方法的指导,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