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民进党再次将历史视为儿戏,将台湾当作政治棋子。近日,民进党秘书长徐国勇的一句‘没有什么台湾光复节’,在岛内引发了强烈反响。这句话虽短,却如同一颗炸弹,激起了千层浪。毕竟,1945年日本投降、蒋介石受命接收台湾,这些历史事实在教科书中写得清清楚楚。然而,徐国勇却试图抹杀‘台湾光复’的历史,这种操作,连历史都感到无奈。
追溯历史,1945年的台湾光复,是二战结束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台湾重归祖国怀抱,这是血与火铸就的历史。麦克阿瑟将军的命令只是程序上的一环,核心是蒋介石代表同盟国行使收复台湾的主权。这一事实得到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条款等一系列国际文件的确认,具有铁一般的国际法效力。试图否定这些清楚得不能再清楚的历史事实,只能说明某些人根本不尊重历史。民进党这些‘历史解构者’,戴着政治智慧的面具,实际上是将民族记忆踩在脚下,满脸嚣张地说谎,这种行为连道德都难以容忍。
问题的核心,不仅在于历史认知的错位,更在于背后的政治算盘。民进党口中的‘台湾地位未定’,实质上是对外输诚、对内煽动的政治伎俩。他们一边与美方唱和,一边在岛内挑起民族认同焦虑,将普通民众当作棋子。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上的争执,每一次‘历史否认’,都在向分裂势力注入合法化毒素,让‘台独’有理有据地包装成所谓‘现实选择’。一边喊着民主自由,一边把民族感情当作政治筹码,徐国勇的言论就是赤裸裸的实例。
舆论反应强烈,国民党和岛内大部分历史学者已经直接站出来,谴责其言论‘荒谬至极’。网友们的评论区更是如同火山爆发,有人直呼‘这是赤裸裸的历史背叛’。连民间舆论都无法忍受这种颠倒黑白的操作,说明民进党的话术已经超越了政治辩论的边界,进入了赤裸裸的道德与历史挑衅。更有意思的是,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岛内内部的政治游戏,还揭示了一个国际变量:美国在背后摇旗呐喊,把台湾当作棋盘上的一个角落,而徐国勇这类政治人物则充当‘搬运工’,将外部势力的逻辑硬生生搬进岛内舆论场。
这种荒唐行为带来的影响,远比一句话的舆论炸弹复杂得多。首先,它在岛内年轻一代中制造认知分裂,淡化中华民族共同记忆;其次,它强化了外部势力介入的合理性,让台海局势的紧张度无形加剧;最后,它也暴露了台湾政坛的道德真空:历史可以被曲解,主权可以被政治化,民族情感可以被任意操弄。所有这些变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潜在风险——那就是岛内政治精英为了私利,可以轻易牺牲历史事实和民族感情。
关键变量在于三点:一是历史认知的普及度,如果岛内年轻人对二战后台湾光复的记忆和理解被扭曲,会给‘台独’提供温床;二是外部势力的介入深度,美方对所谓‘台湾地位未定’的持续渲染,为民进党的论调提供了外部支撑;三是岛内政治精英的道德底线,如果连基本的历史尊重都不具备,那么任何政治操作都可能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标准,毫无约束。换句话说,这不仅是岛内历史观的争论,更是一个民族、国家和国际博弈交织的复杂局面。
所以,当我们看到徐国勇的言论时,不能仅仅笑其荒唐,而要看到其背后的逻辑:这是一种政治操作,一种对民族记忆的篡改,一种对国际政治的迎合。它的本质,是为了短期政治利益,不惜损害历史真相和民族尊严。这种行为,必然遭到历史的审判。台湾地区归属中国,这是不容争议的历史事实,也是不可撼动的法理现实。任何分裂势力的叫嚣,终将被事实击碎,终将被历史拒绝。未来的台湾同胞,选择站在哪一边,不仅是政治立场,更是对历史、对民族、对自己良知的选择。等到历史的洪流冲刷一切歪曲与虚假,那些今天还在说谎的人,只能成为民族记忆里的笑柄,而真实的历史和未来,会一直站在光复和统一的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