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雷军,是科技圈的‘爽文男主’——19岁写代码年入百万,28岁带领金山软件上市,41岁创办小米颠覆手机行业,55岁跨界造车以SU7引爆市场。那时的他,被网友冠以‘雷布斯’的称号,不是因为外貌酷似乔布斯,而是其人生轨迹宛如一部‘主角永不认输’的励志大片:从程序员到企业家,从手机到汽车,每一次跨界都精准踩中时代风口。
然而,神话的崩塌往往始于细节。小米汽车SU7上市后,‘王腾离职’传闻、‘退订潮’表情包、手机型号从16直接跳至17等争议接踵而至。网友调侃:‘明年直接出小米25,后年上小米宇宙版?’短短一个月,雷军从‘国货之光’跌落至‘割韭菜专业户’,舆论风向急转直下。
这背后,是雷军身份的尴尬撕裂。他仍是那个精通流量玩法、擅长‘性价比数学题’的商业操盘手,却尚未完成向‘技术驱动型企业家’的蜕变。当公众对小米的期待从‘便宜好用’升级为‘技术领先’时,旧有的‘赌+赚’模式开始失效。
雷军的起点,是一个‘赌徒’的孤注一掷。2010年,40岁的他已实现财务自由,却毅然闯入智能手机红海。当时,苹果三星垄断高端市场,国产机在千元机赛道厮杀,无人相信一个‘软件出身’的创业者能造好手机。但雷军赌对了:用互联网思维颠覆硬件逻辑,以‘极致性价比’撕开市场缺口。小米1代首年销量突破100万台,一战封神。
此后,他继续‘赌’:赌造芯失败后,再赌造车,投入100亿、3400名工程师,自建生产线。‘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狠劲,成为雷军从0到1的底气。而‘赚钱’的本事更是一流:手机低价走量,靠MIUI广告盈利;生态链产品形成闭环,让用户‘买了手机买充电宝,买了充电宝买扫地机器人’。年度演讲中‘一碗小米粥’的创业故事、牛仔裤开发布会的亲民形象,更将‘性价比教父’的人设刻进年轻人消费基因。
这套组合拳曾无往不利。但当小米从‘挑战者’变为‘被挑战者’,当公众要求‘技术领先’而非‘便宜好用’时,雷军的旧打法开始暴露短板。
SU7的上市,成为雷军转型的试金石,却也引发了技术信任危机。宣传时强调‘全场景智能驾驶’,结果车主启用NOA功能后发生碰撞,官方回应却将责任推给‘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这种‘技术未达标,话术先满格’的操作,被批评为‘互联网营销惯性思维’,而非企业家应有的技术担当。
产品节奏也饱受争议。奇瑞董事长尹同跃‘造车平台要6年’的言论,被网友解读为‘暗讽小米9个月推三款车太急躁’;手机型号跳级更让老用户直呼‘被割韭菜’。公众并非反对创新,而是反感‘用噱头换流量,用情怀掩短板’的操作。
雷军的问题,本质是心态未跟上身份转变。他仍以‘追赶者’姿态冲市场,但公众早已将其视为‘行业巨头’来审视。华为被制裁后自研芯片突围,比亚迪闷头搞电池技术,这些企业走的是‘慢工出细活’的硬核路线;而小米,仍在‘快、爆、流量’的舒适区打转。
当然,雷军也在努力转型:宣布投入1000亿搞研发,自研玄戒O1芯片,推进全栈自研智能驾驶。这些动作值得肯定,但‘企业家’的称号不是靠口号吹出来的,而是靠技术突破、危机应对与用户责任拼出来的。
雷军的翻车,不是个人失败,而是中国科技企业集体成长的缩影。过去,我们崇拜‘快’,为‘便宜’欢呼;现在,我们更敬重‘稳’,为‘可靠’买单。公众对科技巨头的期待,已从‘颠覆者’升级为‘技术担当者’。
雷军能否逆袭?答案不在发布会的PPT里,而在每一辆车的品控中,在每一颗芯片的研发中,在每一次面对争议时的选择里。毕竟,赌赢一次是运气,持续赢,才叫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