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造船业征收的港口费政策即将于10月14日正式生效,而中方此前一直保持克制,却在9月30日提前宣布反制措施,明确表示若美方执意收费,中方将让美国海运业付出四倍代价。这场中美海运领域的博弈,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美国此次对中国造船业征收港口费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透露出“仓促上阵”的意味。早在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便以“301调查”为由,指责中国造船业存在“不公平竞争”,并宣布将对中国建造的船只征收额外港口费,试图以此扶持本国造船业。
根据美国公布的计划,港口费征收将分阶段进行:10月14日为第一阶段,每净吨位征收50美元,之后每年增加30美元,到2028年将涨至140美元/净吨。更引人注目的是,2028年还将启动第二阶段,逐步限制外国建造的船只运输美国液化天然气,最终目标是让美国建造和运营的船只占比达到15%。
然而,这一政策从宣布至今,美国内部却始终未能明确具体执行细节。负责收费的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至今未说明哪些船只将被视为“与中国相关”——中国租赁公司出资的船只是否算作中国船?美国公司租赁的中国建造船只是否在列?这些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答案。
霍兰德·奈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安德鲁·麦卡利斯特对此表示担忧,他指出美方曾承诺会发布答疑文件,但至今未见踪影。这种“政策未明先收费”的做法,不仅让执行部门无所适从,也让国际航运业感到困惑。
更讽刺的是,美国试图通过港口费“振兴本国造船业”的目标显得极不现实。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船厂建造的商用船仅不到10艘,而中国同年建造的商用船超过1000艘。这种巨大的产能差距,绝非一笔港口费所能弥补。
事实上,美方内部对这一政策也存在分歧。最初,美国曾考虑对每艘与中国相关的船只征收数百万甚至300万美元的费用,但遭到本土航运公司和港口的强烈反对,最终不得不降低收费标准。即便如此,业内仍普遍担忧:一艘可装载一万个集装箱的船只,按现行标准需缴纳100多万美元费用,这笔成本最终将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或企业,导致物价上涨或竞争力下降。
就在美国为政策细节扯皮之际,中国已率先出手。9月29日,国务院公布《国际海运条例》修改决定,新增第三十九条反制条款,明确列出四项措施:征收特别费用、限制进入中国港口、禁止提供海运信息、限制相关业务。这些措施几乎覆盖了美国在华海运利益的所有关键环节。
中国“四倍偿还”的底气,源于对中美海运利益格局的精准把握。虽然挂美国国旗的船只仅占全球的0.6%,但美国通过金融渗透在全球航运资产中占据重要份额。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专家指出,若将“美国背景”的定义扩大至融资、租赁、持股等领域,受影响的船只数量将大幅增加。
以美森轮船为例,尽管其全球运力占比仅0.2%,但其航线高度依赖中国港口。一旦被征收特别费用或限制业务,损失将难以估量。此外,中国新增的反制条款不仅针对直接实施歧视措施的国家和地区,还涵盖“协助、支持”歧视措施的第三方,为潜在跟随者划清了红线。
更关键的是,中国通过管控国际航运交易平台,掐住了美国海运公司的信息命门。货运数据、航线信息等是海运业务的核心资源,若美国公司无法获取这些信息,将难以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竞争。中国船东协会对此表示坚决支持,彰显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定态度。
中国此次反制并非仓促之举。早在美方4月宣布调查时,中方就多次警告后果,但一直未公布具体措施,目的在于等待最佳时机。在美方政策生效前两周出手,既向国际社会表明是美国先挑起单边主义,又让美国企业措手不及——毕竟航线调整需要时间,而中国的反制已率先落地。
这场港口费之争,本质上是中美在全球航运体系中话语权的较量。美方试图通过收费将中国造船订单转移至本国,但现实却给予沉重打击。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8月报告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船厂仍拿下全球53%的新船订单,与美方调查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丹麦马士基、法国达飞等航运巨头不仅未将中国建造的船只调离美国航线,还明确表示不加收额外费用。他们清楚,寻找比中国船厂更划算、高效的替代者几乎不可能。
中国的底气还源于全产业链优势。建造一艘大船涉及钢材、设备、配套服务等上百个环节,中国不仅能完成所有环节,还能做到成本低、工期短、质量可靠。美方试图引导航运公司转向其他国家船厂,但日本、韩国造船成本比中国高30%以上,且产能远远不足。
作为全球最大进出口贸易国,中国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2023年美国对华出口为美国创造了93.1万个工作岗位,其中许多与海运相关。若中美海运受阻,美国农民的大豆、能源企业的液化天然气将面临滞销风险。
美方政策的矛盾性也暴露无遗。一方面试图打压中国造船业,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国海运市场和廉价商品。美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在华海运相关企业销售额达5000亿美元。这些企业既要赚中国的钱,又要承受本国政策带来的成本上涨。以特斯拉为例,其上海工厂生产的汽车需运往美国,若中国对美国运输船征收特别费用,最终成本仍将由特斯拉承担。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值得关注。新加坡、韩国等航运枢纽近期加强了对转口贸易的审查,以避免卷入中美博弈。但无人愿意真正疏远中国,因为中国港口吞吐量占全球近30%,全球一半以上的集装箱需经中国港口转运。即使美国强行收费,航运公司也可能将中国建造的船只调往欧洲、东南亚航线,导致美国港口货源减少,最终损害美国港口工人和物流企业利益。
这场博弈再次证明:在全球化的航运体系中,无人能单方面制定规则。美国试图通过歧视性政策打压他国,反而暴露了自身造船业的短板;中国的反制并非硬碰硬,而是通过规则维护自身利益,以实力说话。10月14日即将到来,若美方执意按收费按钮,等待它的绝非“振兴造船业”的美梦,而是海运业实实在在的“四倍代价”。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特朗普政府港口费政策将生效,“美国航运业界仍一头雾水,中方已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