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享受大陆市场带来的经济红利,又试图在政治立场上与“统一”划清界限,如今某些政客连遮掩的姿态都放弃了,直接将核心立场视为“累赘”抛弃。这种矛盾行为,在侯友宜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侯友宜一边在南投拉着农民的手承诺,要将台湾水果销往大陆赚取利润,转头却宣称“九二共识”与“两岸统一”是国民党的选举负资产。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暴露了其政治立场的双重性——既想从大陆市场获利,又不愿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岂非自相矛盾?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其核心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历史传承的共识,也是两岸经贸合作、民间交流的基础。没有这一共识,大陆为何要给予台湾如此多的经济实惠?以台湾水果为例,每年对大陆出口额达10亿美元,南投的莲雾、芒果若失去大陆市场,仅靠台湾本地消费能力,根本无法消化。去年无锡采购台湾水果的价格比岛内高两倍,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哪一项离得开两岸关系的稳定?
侯友宜此前在新北帮助农民对接大陆市场时,曾宣称“要让乡亲赚更多”,如今却将保障这一合作的“九二共识”贬为负资产。这种自相矛盾的言论,与其在南投造势时痛批民进党阻碍两岸贸易、主张促进两岸旅游和农产品外销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九二共识”正是两岸经贸合作的前提,没有这一基础,大陆市场的大门如何会敞开?
十多年前签署的ECFA协议,大陆一次性给予台湾539种产品免关税待遇,涵盖石化、机械、农产品等领域。以石化产业为例,台湾70多万人依赖该产业就业,其出口到大陆的乙二醇占大陆进口量的12.6%,PVC占比更高达50%以上。去年赖清德抛出“两国论”后,大陆终止部分关税优惠,台湾石化业立即陷入恐慌,因其60%的市场在大陆。这些案例充分说明,台湾经济的命脉与两岸关系紧密相连,而“九二共识”正是打开两岸关系大门的钥匙。
二十余年来,大陆始终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22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全岛总出口的25.3%,每年数百亿美元的顺差支撑着无数家庭的生计。侯友宜称“九二共识”是负资产,那么这些顺差从何而来?难道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台湾的电子零件、机械产品之所以能源源不断销往大陆,背后正是“九二共识”带来的稳定环境。若失去这一基础,大陆市场对台湾关闭,那些依赖出口大陆的工厂将停工,工人将失业,届时悔之晚矣。
更令人费解的是,侯友宜一边主张重启两岸对话、协助农渔产品外销,一边又否定“九二共识”。这如同想过河却不愿搭桥,逻辑何在?他自称“两岸和平、经贸是开启农渔民外销的关键”,但和平经贸的前提正是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归根结底是政治算计——为选票不敢坚持正确立场,将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当作政治筹码。
回溯民进党当年反服贸的闹剧,侯友宜曾批评柯文哲与民进党联手阻挡ECFA服贸协议,称其态度反复、缺乏说服力。然而如今,他却在重复同样的错误——为选举抛弃国民党的核心立场。ECFA带来的红利有目共睹:2006年至2013年,两岸农产品贸易规模翻倍,从逆差转为顺差,这一切均得益于“九二共识”。侯友宜如今想丢弃这一根基,无异于舍本逐末。
台湾农民最清楚大陆市场的重要性。水果成熟期短暂,若外销渠道中断,只能烂在地里,一年辛劳付诸东流。大陆不仅提供市场,还专设“绿色通道”,简化检验检疫流程,确保台湾农产品新鲜送达大陆消费者餐桌。这些善意与便利,均源于两岸同属一家亲的政治基础,即“九二共识”。侯友宜将其贬为负担,岂非让农民寒心?
那些声称“九二共识”是负资产的人,显然未算清经济账与民生账。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度已超45%,从电子产业到农业,多少行业依赖大陆市场生存?侯友宜口口声声要解决台湾经贸困境,却连困境根源与出路都未认清。没有“九二共识”这一压舱石,两岸关系稍有波动,首当其冲的便是普通民众的生计。去年大陆终止部分关税优惠后,台湾石化业股价暴跌,工人薪资缩水,便是明证。
普通民众的诉求很简单:安稳赚钱、物价稳定、生活改善。这些均离不开两岸关系的稳定,离不开“九二共识”这一基础。侯友宜若真为台湾民众着想,就应坚定维护这一共识,而非为选票左右摇摆。一边帮农民卖水果到大陆,一边贬低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九二共识”,这种双面行为或许能蒙蔽一时,却蒙蔽不了一世。待到失去大陆市场、工人失业、农民赔本时,悔之晚矣。民众需擦亮双眼,看清谁在真心实意为台湾谋福利,谁在将生计当作政治赌注,切勿被投机政客所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