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雷军的趣谈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去雷总家做客,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红烧肉的火候掌控、清蒸鱼的蒸制时间,那专业的描述,色香味俱全的描绘,直听得人垂涎欲滴。然而,到了饭点,桌上摆的却是两份黄焖鸡米饭外卖。你说他骗人吧,他确实没承诺亲自下厨;可要说实在,他讲得比央视大厨还专业,这反差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小米这些年的宣传策略。在小米的PPT里,常常出现“逆光之王”这样夸张的表述;海报上,也频繁出现“1.98秒破百”等极具冲击力的数据。发布会上,更是吹得天花乱坠,可仔细看右下角的小字,往往是一溜的“设计目标”“不含起步时间”“实验室数据”等备注。嘴上说着王者,实际却藏着青铜,这种宣传方式,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曾经,我们信任小米,是因为它秉持着“参数透明”“价格厚道”的理念。那时候,小米的产品参数一目了然,价格也十分亲民,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可如今呢?参数依旧存在,但解释权却全归小米所有。一个“逆光之王”,加个括号注明“是设计目标”,这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说,却能让消费者误以为它已经是行业第一。这种宣传方式,与其说是宣传,不如说是“合法忽悠”。
我国《广告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而小米在宣传中,常常喊出“最强”“之王”等词汇,这无疑已经踩了法律的红线。但小米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直接说“我们是逆光之王”,而是把这四个字印得很大,再在角落补上一句:“这是我们的目标。”嘴上说着是目标,心里却当成了成果,让消费者自动脑补成现实。这就好比考试前说“我要考清华”,结果考了个二本,你还得恭喜他“有理想”,这种荒谬的逻辑,却被小米运用得炉火纯青,而且不止一次。
以小米SU7为例,宣传中称其拥有“16.8亿种驾驶模式”,听起来像是宇宙级的配置,让人眼前一亮。然而,细究之后才发现,这不过是座椅、空调、灯光的组合排列,和“驾驶”根本八竿子打不着。这哪里是技术创新,分明就是文字骗局。还有那“比迈巴赫多1度”的宣传,听起来像是超越了迈巴赫,可谁告诉你角度越大就越舒服呢?万一134度才是人体工学黄金角,多1度反而会让人腰疼呢?
这些宣传手段,并非是无知之举,而是精心设计的“认知偏差”。它们的目的就是让你看到你想看的,忽略它不想让你看的。作为法律人,我必须指出,这种“打擦边球”的宣传,本质上就是虚假广告。《广告法》不仅禁用绝对化用语,更强调“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小米的“设计目标”式话术,正是典型的“引人误解”。它明知当下做不到,却用未来愿景当作现成卖点,这难道不是欺骗吗?
更讽刺的是,小米一边喊着“自研”“国货之光”,一边却把研发费用压在营销之后。2023年,小米的研发费率为5.31%,而销售推广费用却高达6.32%。这意味着,小米把钱更多地花在了嘴上,而不是实验室里。相比之下,苹果的研发费率为7.07%,特斯拉虽然研发费率较低,但专注于造车,投入更加集中。而小米呢?手机、电视、冰箱、空调、体重秤、汽车……产品线比杂货铺还全,研发投入被摊薄到每款产品上,能有多少真正用于技术创新呢?
华为曾被批评“爱国营销”,西贝被嘲“闭着眼睛点”,但至少人家的产品力摆在那儿,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价值。而小米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它曾是“老实人”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了“会说话的理工男”——用数据包装谎言,用技术术语掩盖空心。
当一家公司从“性价比”转向“话术价”,它的文化就已经变味了。小米的企业文化,缺的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对诚实的敬畏。它不再追求“让用户占便宜”,而是追求“让用户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这种转变,比任何技术落后都可怕。
如今,小米遭遇舆论反噬,并非偶然。车主质疑智驾系统、用户吐槽系统广告、媒体扒出参数猫腻……每一波风波,都是对“小米式宣传”的清算。雷军曾说“求仁得仁”,可他求的从来不是“仁”,而是“热搜”“销量”“对标成功”。如今得的也不是“仁”,而是信任崩塌。
在当今社会,反智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谎言也被包装成了艺术。但我们终究要回到常识:一顿饭,是外卖还是亲手做,味道骗不了人;一部手机,拍不拍得清逆光,用户一试便知;一辆车,能不能刹得住,数据会说话。别再拿“设计目标”当成绩单,别再用“未来可期”收割今天的信任。消费者不是傻子,尤其是那些曾因“参数真实”而死忠的理工男——他们最不怕你讲数据,就怕你篡改数据。
雷总,下次讲菜谱的时候,不如直接说:“这道菜我还没学会,咱们点个外卖吧。”至少,诚实,是一种比“逆光之王”更稀缺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