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持续三年有余,这场冲突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安全格局,更深刻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侵略与正义的认知。欧美国家从最初的绥靖政策转向坚定支持乌克兰,标志着世界正义力量的显著上升,而传统绥靖政策则在这一过程中彻底破产。
三年前,俄罗斯以“特别军事行动”为名,以乌克兰反俄情绪和“北约东扩”为借口,对乌克兰发动突然袭击。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宣称,几天内即可占领基辅,但三年过去,这一目标仍未实现。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使战争形势逐渐向有利于乌克兰的方向转变。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对普京抱有通过和谈迅速结束战争的希望,但随后看清了俄罗斯吞并乌克兰、恢复苏联政体的野心。特朗普政府从最初不支持乌克兰收复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转变为全面支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收复所有失地,并决定向乌克兰提供更先进、更大量的武器,仅战斧导弹除外。
近日,北约国家决定解冻俄罗斯在北约的1500亿美元资金,并将其提供给乌克兰,用于打击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此表示坚决抗议,并威胁对北约国家进行报复,但北约依然坚持这一立场。
乌克兰则加大了对俄罗斯能源系统的打击力度,通过无人机对俄罗斯国内远程炼油厂进行密集轰炸。据统计,俄罗斯36座大型炼油厂中,有17家遭到27次袭击,导致8000万吨炼油产能瘫痪,占全国总量的32%。这一打击使俄罗斯大量军事装备和民用车辆面临燃油短缺的困境。
欧美国家抛弃对俄罗斯的绥靖政策,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加速了俄乌战争的发展进程,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俄罗斯已难以长时间维持这场战争,乐观的分析认为,乌克兰有望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全部收复失地,并可能转为进攻俄罗斯境内战略目标,迫使普京彻底失败。
从世界近代战争史来看,当一个地区出现军事冲突或战争时,绥靖主义思想和做法往往会出现。这种政策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满足大国的欲望,以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不受影响。然而,历史上的绥靖政策屡次失败,未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1914年之前,欧洲列强为了维持表面和平、避免直接冲突,常常对盟友或潜在对手的危险行为采取纵容态度。这种“绥靖主义”在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中达到顶点,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引发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动武,旨在打破欧洲均势,争夺霸权。每个大国都担心如果不在危机中支持盟友,联盟就会瓦解,自己将陷入孤立。因此,它们宁愿冒战争风险也要展示“团结”,这实际上是对盟友激进立场的一种“被动绥靖”。
战争初期,美国保持中立,但仍是协约国重要的物资来源。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严重损害了美国的中立贸易和公民生命。在1915年击沉卢西塔尼亚号后,美国的强烈抗议迫使德国暂时停止了无限制潜艇战。这是德国对美国中立立场的一种“妥协性绥靖”,以避免美国参战。
德国为了从中立国(如瑞典、荷兰)获取关键物资,有时需要在政治或经济上做出让步。这也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的暂时性安抚,但并未能改变战争的最终结果。
一战中的绥靖现象更多地表现为:战前大国对盟友危险行为的战略纵容;战中为战略利益对中立国的必要妥协;战后对复杂局势处理不当而产生的矛盾性让步。这些绥靖政策并未能阻止战争的爆发和升级。
二战前的绥靖政策则更为系统性和典型。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统达拉第为避免与德国开战,在没有捷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强行将苏台德区划归德国,致使捷克被削弱,随后在1939年被德国完全吞并。慕尼黑绥靖政策非但没有带来和平,反而极大地增强了希特勒的军事力量,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和畏战心理,破坏了英法与苏联的互信,导致反法西斯联盟未能及时形成。最终,希特勒在一年后入侵波兰,直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乌克兰方面多次强调,对俄罗斯的妥协只会带来更多侵略。泽连斯基曾明确指出,对俄罗斯不能采取绥靖政策,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是展示实力。这反映了乌克兰担心国际社会可能通过牺牲其领土主权来换取暂时和平。
特朗普政府曾向乌克兰施压要求其割让领土,以求得普京停战,但被拜登认为是“现代绥靖政策”,并警告这不会让普京收手。同时,拜登也认为西方在战前对俄罗斯的一系列行动(如2008年入侵格鲁吉亚、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反应不够强硬,这种纵容埋下了日后更大冲突的祸根。
俄乌战争中的“绥靖政策”核心在于: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一个强势的改变现状的国家?是采取强硬手段,包括军事援助和严厉制裁,以增加侵略者的成本,迫使其止步?还是通过外交谈判和必要的妥协(这可能涉及牺牲小国利益)来尽快结束冲突,避免更广泛的战争和人道灾难?
这两种路径的选择背后是对风险、利益和道德的不同权衡。支持强硬路线者认为,绥靖只会鼓励进一步的侵略;而主张通过谈判和妥协寻求和平者,则更强调结束当前流血冲突的紧迫性,并认为某些让步是现实政治的必要。
特朗普上台以来,已在世界七个地区通过和平谈判结束了地区冲突和战争。他开始时认为凭美国的影响力以及他个人的说服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让普京停战。但经过阿拉斯加会谈后,他明白了普京的野心和不会停战的决心。特朗普因此改变了对俄乌战争的态度,支持泽连斯基全面收复失地,并在对乌克兰的武器供应上不再有更多的限制。
北约国家支持乌克兰的态度也更明确了。波兰、芬兰以更坚决的态度捍卫自己的领空和领土,警告对俄罗斯侵入其领空的飞机和无人机一律予以击落。
欧美以非绥靖的态度对待俄乌战争,表现了当代世界不再对任何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养奸、绥靖纵容。世界正义的力量正在上升,任何国家的侵略行为都将遭到世界舆论的一致反对和实际行动的打击。
2025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