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文 10月5日晚,泰州队第四名队员站上罚球点时,电视转播镜头定格了一位徐州队小球迷的泪痕——四罚两中的徐州队已命悬一线。随着泰州队员稳稳罚入点球,徐州队主场无缘四强的结局尘埃落定。这场1:0领先被逼平的逆转,成为苏超淘汰赛紧张氛围的缩影。
前一晚的南京队与连云港队1/4决赛同样惊心动魄。伤停补时最后一分钟,连云港队通过VAR介入获得的点球扳平比分,将比赛拖入点球大战。两队合计罚丢三记点球后,南京队以微弱优势晋级。这两场“心脏骤停”般的对决,标志着中国业余足球正式迈入技术革新时代——苏超成为国内首个在淘汰赛阶段启用VAR(视频助理裁判)的业余联赛。
VAR的引入绝非形式主义。连云港队“绝平”进球的判罚过程极具代表性:主裁判通过回放确认南京队冯伯元禁区内犯规,避免了肉眼判罚可能导致的漏判。这一技术手段让现场观众体验了“十元门票踢出千元价值”的过山车式观赛感受。正如球迷所言,当电光火石间的犯规动作被技术精准捕捉时,业余联赛的公正性首次与世界足球潮流接轨。
作为技术层级有限的业余赛事,苏超在专业化道路上的突破令人瞩目。除VAR外,联赛还邀请中超名哨马宁执法关键场次,这种“降维打击”式的操作在业余联赛中极为罕见。据测算,单套VAR设备年运营成本超百万元,其投入力度远超普通业余赛事预算。
苏超的革新并非单纯追求技术噱头。通过提升判罚精准度减少争议,本质是维护比赛公平性以增强球迷信任。首场VAR介入即纠正关键判罚的案例证明,技术投入能直接转化为赛事公信力。这种追求在联赛口号“没有假球,只有世仇”中可见一斑——尽管过程中出现个别违规事件,但官方零容忍的处置态度彰显了打造纯净赛事的决心。
在业余足球生态中,误判、人情球等乱象长期存在,严重损害赛事生命力。苏超通过透明执法和严格管理,试图构建一个远离歪风邪气的足球净土。这种对纯粹竞技的坚持,恰是当前地方业余联赛最亟需的改革方向。
苏超引发的“内卷效应”实为良性竞争。当其他联赛还在为场地、经费发愁时,苏超已通过技术赋能和专业化运营树立新标杆。虽然VAR普及存在现实困难,但其体现的“办纯粹赛事、赢球迷真心”理念,完全可通过优化裁判培训、完善申诉机制等方式实现。这种对更高标准的追求,或将推动中国业余足球整体升级。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