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北京因两颗「小球」掀起全民热潮。中国网球公开赛与WTT中国大满贯两大顶级赛事相继落地,不仅点燃了赛场激情,更以惊人的数据刷新了体育消费的想象力边界。
9月27日,中国网球公开赛现场涌入4.5万名观众,创下国家网球中心单日入场人数历史新高;紧随其后的WTT中国大满贯则让石景山首钢园日均客流飙升至13万人次,赛事仅门票收入就突破8700万元,黄金周前三天更带动周边文商旅体消费近2亿元。这场体育盛宴的背后,中国移动咪咕以独家转播权承接者的身份,悄然开启了一场体育产业生态的重构实验。
政策东风:三十一号文催生体育产业新机遇
9月初,国办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第三十一号文),明确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并设定体育产业总规模7万亿元的「小目标」。这一政策红利,直接推动了体育赛事IP价值与商业运营模式的双重升级。
作为全国人民信赖的「看球搭子」,咪咕的转型恰逢其时。从单纯的赛事转播到深度参与产业生态构建,其角色转变正是对政策导向的精准回应。
小球经济:群众基础与情感共鸣的双轮驱动
两大赛事的火爆,源于深厚的群众根基与情感共鸣。据统计,中国网球人口达2518.84万,乒乓球人口近1亿,公园网球场与社区乒乓球桌已成为全民健身的日常场景。而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五金,郑钦文等网球新星的崛起,更让这两项运动承载了民族自豪感。
赛事期间,国家网球中心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1%,餐饮商家推出「中网套餐」「大满贯套餐」;WTT中国大满贯则通过大跳台下的大满贯公园、六工汇商圈等场景,将乒乓球元素渗透至城市文化肌理。这种「赛事+消费」的联动,正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体育产业生态圈摄于WTT中国大满贯现场
咪咕的破局:从转播者到生态构建者
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机遇,咪咕以「枢纽」之姿,通过三大维度重塑体育消费体验:
1. 内容升级:降低观赛门槛,扩大消费群体
咪咕邀请专业解说、前国手、明星嘉宾组成豪华解说阵容,并推出《咪咕主赛场》《球你别说了》《中国榜样网球季》等自制节目,涵盖技战术分析、球员成长故事与幕后团队付出,满足从资深球迷到新手观众的多元需求。
2. 科技赋能:沉浸式观赛引领行业创新
中网球场部署36台高清摄像机与3D高斯泼溅技术,实现「3D全真」沉浸式观赛;WTT中国大满贯推出AI智能观赛四件套,支持关键画面一键回看、乒乓球轨迹追踪与战术数据可视化,让科技成为提升体验的核心引擎。
图源:咪咕视频《球你别说了》
3. 场景拓展:线上线下联动激活消费潜力
线上,咪咕通过「球星专属聊天室」、邀请助力、0元抽奖等互动任务,构建高黏性社群;线下则举办乒乓球嘉年华、专属观赛团与球星见面会,并推出限量版《咪咕体育日「爆」》实体海报,将线上人气转化为线下消费。
此外,咪咕通过明星、运动员跨界联动,突破体育垂直圈层。中国网球公开赛现场的「咪咕Mini网球中心」互动展台,提供打卡票根、双面网球墙游戏、声纹明信片定制等服务,吸引大量用户社交分享,形成持续热点。
体育产业生态圈摄于WTT中国大满贯现场
生态样本:从赛事运营到产业赋能
咪咕的布局远不止于小球项目。其运营逻辑已覆盖中超、苏超、UFC、英超等赛事,通过平台化、系统化思维推动体育产业整体升级。作为「国内第一体育平台」,咪咕全年提供超30个赛事项目、9000+场直播,体育内容覆盖稳居行业首位。
在政策引领下,咪咕以社群为纽带,构建高黏性体育文化共同体,打通「情感共鸣」到「实物消费」的转化路径。其探索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样本,更揭示了体育消费潜力释放的关键——将赛事转化为契合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高品质产品与服务。
当体育深度融入大众生活,产业生命力方能真正激活。咪咕的实践,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