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美专家罕有发声:特朗普应与北京达协议,缓台海局势,避美中战争

时间:2025-10-07 08:49:24 来源:闻识 作者:闻识

台海的火药味从未如此刺鼻。2025年秋,特朗普政府的军事预算案、美英军舰的穿航行动、美国在台协会的挑衅声明,像三把尖刀接连刺向太平洋西岸的敏感神经。

而在华盛顿权力走廊的阴影处,一份由智库专家卡瓦娜撰写的内部报告正悄然流传——她竟公开呼吁白宫主动与北京达成协议,甚至建议“缩减东亚防务部署”。

特朗普真的会听从劝告,选择成为“和平缔造者”,还是注定将台海推向无法回头的深渊?



风暴前的暗涌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领导人以超凡的政治智慧,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达成了重要的谅解。

其核心在于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认识到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一建立在三个联合公报基础上的框架,为东亚地区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相对稳定,使得包括我国大陆、台湾地区在内的整个区域得以专注于经济发展,创造了被称为“奇迹”的增长时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美国战略界一部分人开始感到焦虑,“中国威胁论”的声音逐渐抬头。

美国对台政策中的某些方面,开始偏离原有的谨慎轨道,特别是通过一系列国内立法,如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及其后续的某些修正案,持续向台湾地区出售武器,这实质上是不断掏空一个中国政策的核心内涵。



2016年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上台后,其领导下的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了两岸互动的政治基础。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政治素人唐纳德·特朗普出人意料地赢得美国大选。



特朗普的政治底色是鲜明的“美国优先”和交易式外交,他对国际规则和传统外交惯例缺乏敬畏之心。

他破例与蔡英文通电话,这一举动打破了自1979年以来的外交惯例,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了极其错误的信号。



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对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贸易战,对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并将我国列为所谓的“战略竞争对手”。

台湾问题则成为其对我施压的重要杠杆之一。他看待台湾问题的视角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一方面认为美国在“保护”台湾上付出了代价而未能获得足够回报,另一方面又对台湾地区拥有的尖端半导体产业,如台积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错误地认为我国大陆因珍惜这些产业资产而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有所顾虑。



2024年,特朗普再次竞选美国总统,其关于台湾的言论更加直白且具有冲击力。

他在接受彭博社旗下《商业周刊》专访时,被问及若当选是否会“协防台湾”,他并未给予肯定答复,反而直言台湾地区应该“缴纳保护费”,声称美国保护了台湾,而台湾却抢走了美国的半导体产业。

这番将安全承诺赤裸裸商品化的言论,在台湾岛内引发强烈震动,也让外界清晰地看到其处理台湾问题的核心思路——交易与杠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在2025年入主白宫后,为给即将到来的中美第四轮经贸谈判增加筹码,采取了一系列极具挑衅性的行动。

9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年度对台军援预算大幅提升至10亿美元,进一步武装台湾当局。



9月12日,美国与英国军舰联合穿航台湾海峡,炫耀武力,对我国主权进行公然挑衅。

9月13日,美国在台协会甚至发表声明,妄称“台湾的地位未定”,这是公然违背历史和法律事实,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



这一系列组合拳,使得台海局势骤然紧张,战争的风险似乎从未如此迫近。

而台湾地区的民进党当局,不仅未能反思其破坏两岸关系的错误政策,其行政部门负责人卓荣泰等人反而公开迎合特朗普的言论,声称“台美关系坚定”,愿意“付出更多责任防卫台湾”,实质上是暗示愿意花费更多台湾民众的血汗钱去购买美国武器,甘当美国遏制我国的马前卒。



理智的呼声

当特朗普政府的挑衅政策将台海推向兵凶战危的边缘时,美国国内并非没有清醒的声音。

2025年,美国智库“国防优先”的军事分析主任詹妮弗·卡瓦娜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特朗普扭转台海局势的最佳策略”的文章,她尖锐地指出,当前的危险局面并非凭空产生,其根源在于过去近十年间,美国两党政府对原有对台政策框架的持续侵蚀。



面对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初期的激进举措,卡瓦娜提出了一个被其称为“简单且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特朗普应当大胆推动与北京就台湾问题达成一项新的协议。这一策略的核心是“降低台湾在美中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她建议特朗普政府采取主动,提出缩减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某些防务部署,以换取台海两岸恢复某种平衡。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必须“明确告知台北”:美国的军事支持既非理所当然,也非没有限度。



台北当局必须清醒认识到,挑衅北京是极度危险的行为,不应指望美国会为“台独”势力的鲁莽行径无条件买单。

卡瓦娜为这一系列建议列出了具体步骤:特朗普政府应当坚决、公开地重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的立场;重新严格限制与台湾地区的官方接触层级和规模;停止支持台湾地区扩大参与国际组织的努力;甚至考虑撤回驻台的美军军事顾问,以及移除那些旨在挑衅我国、同时又试图进行威慑的武器系统。

当然,她也提出,特朗普可以同时向北京寻求对等的善意措施,以体现协议的公平性。



卡瓦娜承认,国会内部,尤其是在共和党内,支持台湾的声浪很高。

但她独具慧眼地指出,特朗普或许是目前唯一有能力顶住这种压力、推行这一务实政策的美国总统。

原因在于,特朗普已经成功“驯服”了共和党,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听从他的指挥;而且,作为第二任期的总统,他无需再为竞选连任而担忧,这给了他更大的政策自由度去追求历史遗产而非短期政治利益。



卡瓦娜文章中直言,台湾虽然对美国具有价值,但这种价值绝对不足以让美国为之与中国打一场战争。

她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指出我国拥有不断增长的、能够打击美国本土的导弹和核武库,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大国”。

同时,美国的军事资源已经因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冲突而捉襟见肘,根本无法承受在亚太地区与我国发生一场高强度冲突的代价。



她罕见地指出,“台湾一直是导致局势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特别提醒,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的对大陆立场比其前任蔡英文“更具有对抗性”,这进一步增加了误判和冲突的风险。

因此,必须让台北当局清楚地意识到,美国可能不会在它主动挑衅引发危机时出手相助。



文章最后,卡瓦娜向特朗普喊话,指出与我国发生战争不会有赢家,如果能成功避免这场冲突,特朗普就能在历史上赢得他真正渴望的“和平缔造者”地位。

即使努力最终未能达成协议,尝试本身也会向北京传递一个积极信号,即美国愿意在对我核心利益至关重要的问题上采取务实和建设性的态度,这至少能防止局势进一步滑向深渊。



十字路口的抉择

卡瓦娜的文章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美国战略学界和政策研究圈内激起了层层涟漪。

然而,理性的声音能否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取决于多方力量的复杂博弈和最高决策者的政治决断。



回顾历史,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每一次重大调整,都离不开其对全球战略格局和自身利益的冷酷计算。

上世纪七十年代,尼克松和基辛格之所以选择与我国接触,联华抗苏是压倒一切的战略需求,台湾问题的处理必须服从于这一更大目标。

今天,世界格局再次经历深刻演变,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美国将我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试图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层面进行遏制打压。

在这一背景下,台湾问题被美国一些政治势力视为一张可以低成本、高效牵制我国的“牌”。

他们企图通过提升对台军售、加强官方往来、甚至炮制“地位未定论”等危险动作,不断测试和挑战我国底线,以期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谈判中获取更多筹码。



但是,这种玩弄危险的“边缘政策”游戏,极其容易引发灾难性的误判。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明确且坚定不移的。

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

我国拥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充分信心和强大能力。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都注定失败。



如果“台独”分裂势力误判形势,在外部势力的怂恿下跨越红线,或者美国自身的挑衅行动突破了我方底线,台海地区完全有可能爆发一场我国被迫采取的、坚决的反分裂行动。

届时,美国将面临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是为了一个它自己也承认不值得为之开战的台湾岛,与一个拥有核武器和现代化军队的世界大国迎头相撞,还是被迫接受其西太平洋战略信誉受损的现实?无论哪种选择,对美国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代价。



至于台湾地区的民进党当局,其命运早已注定。

他们挟洋自重,甘当棋子,企图依靠外部势力谋“独”拒统,这完全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他们的结局早已由历史和法理注定。越来越多台湾地区的民众已经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乃至最终统一,才是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根本之道。

参考资料:来自大洋彼岸的理性声音——美专家吁特朗普与北京达协议以扭转台海危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