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冒险家,尤其是当勇气与好奇心相遇时。
2009年11月24日,美国犹他州的坚果油灰洞外,寒风凛冽,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的热情。
他们中有个叫约翰·琼斯的年轻人,26岁,医学院高材生,心脏科的未来之星,他有一个怀孕的妻子、一个一岁多的女儿,人生正处在最灿烂的起点。
谁也没想到,这次看似普通的洞穴探险,竟会成为一场与死神的漫长对话。
探险家庭长大
约翰从小就泡在父亲的探险故事里长大,父亲年轻时跑遍了西部的山野,家里的书架上摆着各种泛黄的地图和沾着泥土的标本,每次父亲讲起在洞穴里避开落石、找到暗河的经历,约翰和弟弟就会睁大眼睛,缠着要跟着去。
后来兄弟俩真的把家附近的天然洞穴摸了个遍,那些狭窄的通道、潮湿的岩壁,在别的孩子眼里是恐惧,在他们眼里却是“征服自然的勋章”,父母也没拦着,总说“男孩子就该有股闯劲”。
只是后来,约翰考上了弗吉尼亚州的医学院,专攻心脏外科,课业越来越重,探险的日子渐渐成了回忆。
约翰成了教授眼里“最有潜力的学生”,也成了妻子眼里“靠谱的丈夫”,生活像一条平稳的河,朝着明亮的方向流去。
这次回家,他本想好好陪家人待几天,可饭桌上聊起小时候的探险,弟弟突然说“听说盐湖城郊的坚果油灰洞挺有意思,不如咱们去看看?”
约翰眼睛一下子亮了,他太久没体会过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了,可惜,这次探险,让他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洞穴卡48小时
出发那天,艾米丽因为怀孕没跟着去,只是反复叮嘱约翰“注意安全”,约翰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从小爬洞长大的”,然后就和弟弟、还有另外几个朋友扛着装备出发了。
坚果油灰洞在当地探险圈小有名气,1960年被发现后,因为洞道蜿蜒得像迷宫,还有个宽敞的“大滑梯”,成了不少人的打卡地。
可约翰没做太多准备,他总觉得,不过是个小洞穴,凭着小时候的经验,肯定没问题。
洞口比想象中窄,成年人得侧着身子才能挤进去,约翰自告奋勇要第一个下,朋友劝他“慢点,先看看情况”,他却笑着摆摆手,套上装备就钻了进去。
刚进去时通道逼仄,只能手脚并用地爬,爬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开阔起来,这就是“大滑梯”,一条倾斜45度的通道,岩壁上渗着黏土,摸起来滑溜溜的。
“你看,我说不难吧?”约翰脱了外套扔在一边,借着头盔上的灯光打量四周,弟弟跟在后面,有点担心“这岩壁太滑了,要不咱们用脚朝前爬?”
约翰却已经开始往下滑了,头朝下的姿势,像小时候那样“这样快!”他的声音在洞穴里回荡,带着少年般的得意。
爬过“大滑梯”,前面出现了分岔口,朋友里有人打了退堂鼓“听说前面的‘产道’特别窄,新手别去了”。
可约翰不愿意,他都来了,怎么能半途而废?
“产道”这名字他早听过,据说穿过那条窄通道,后面就是宽敞的洞厅,能轻松掉头,他凭着感觉选了右边的通道,看起来比左边宽一点,应该就是“产道”了。
可爬着爬着,通道越来越窄,约翰的肩膀开始蹭到岩壁,呼吸也变得困难,他以为快到出口了,深吸一口气,把胸腔缩了缩,使劲往前一钻,“咔”的一声,他突然动不了了。
黑暗瞬间裹住了他,他试着往后退,可身体像被焊在了岩壁里,连手指都挪不开,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钻进来的是条死路,而他现在是头朝下的姿势,整个人被卡在一个只有25×45厘米的缝隙里,下不去,也上不来。
“喂!我被卡住了!”约翰的声音带着慌,朝着身后喊。
弟弟赶紧爬过来,打开头盔灯一看,心一下子沉了,约翰只有两条腿露在外面,上半身全陷在岩壁里,像被什么东西吞掉了一样。
弟弟冲上去拉他的腿,使出全身力气,可约翰被卡得太紧,岩壁又滑,刚拉出来一点,一松手就又滑了回去。
约翰的呼吸越来越急,头朝下的姿势让血液全往脑子里冲,每喘一口气,胸腔扩张就被岩壁卡得更疼。
“快,去叫救援!”弟弟知道自己没办法,只能让朋友留在这陪着约翰,自己拼命往洞口爬,那时候他还没意识到,这段爬出去的路,会变成他这辈子最煎熬的行程。
凌晨一点多,当地的洞穴救援者苏珊接到了求救电话,她常年在这一带救援,对坚果油灰洞很熟悉,可赶到现场,看到约翰的情况时,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她试着用剪刀剪开约翰的牛仔裤,想让他能活动一点,可剪了快两个小时,还是没效果,缝隙太小了,连剪刀都没法完全展开。
后来更多救援人员赶来了,加起来有十几个人,他们蹲在狭窄的通道里,商量着办法:用小型钻井机挖岩壁?钻了一个多小时,只在岩石上留下几个浅坑,根本没用。
用炸药炸?洞穴是热液形成的,到处是竖井,一炸就会坍塌,约翰肯定会被埋在里面。
倒植物油润滑?油顺着岩壁流走了,一点没起到作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约翰的声音越来越弱,救援人员跟他聊天,怕他昏过去,问他家里的事,问他女儿的名字。
约翰断断续续地说“我女儿……喜欢小熊……我还没陪她……去公园”,说到艾米丽,他的声音软下来“告诉她……我爱她”。
后来救援人员联系上了艾米丽,让她通过对讲机跟约翰说话,电话那头,艾米丽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尽量稳住“约翰,你坚持住,我和孩子都在等你”。约翰听到妻子的声音,突然有了点力气“我会出去的……一定”。
那时候距离约翰被卡已经过去了12个小时,最佳救援时间快过了,救援人员最后决定用定滑轮,之前2004年有个16岁的少年在这被卡,就是用这个办法救出来的,他们在约翰上方固定好滑轮,把绳子绑在他身上,一点一点往上拉。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绳子慢慢绷紧,约翰的身体开始往上挪,朋友在旁边喊“再加把劲!快出来了!”
可就在这时,突然“咔嗒”一声,固定滑轮的岩壁没扛住重量,支架崩开了,滑轮“砰”地掉了下去。
上面的救援人员被冲力甩晕了,好一会儿才醒过来,而约翰,刚被拉上来一点,又重重地摔了回去,这次陷得更深了,连腿都快看不见了。
等救援人员换了人,重新固定好滑轮,已经是第二天下午,这次他们把绳子绑在约翰的腰上,最前面的救援队员拼命挤进去,自己的胳膊都被岩壁蹭得通红,才把绳子系紧。
“拉!”随着一声喊,约翰又被往上拉了20多厘米,这次能看到他的脸了,眼睛里全是血丝,眼眶肿得老高,显然是疼得哭了,却没再喊一声。
可命运又开了一次玩笑,滑轮再次出了问题,这次是绳子打滑,约翰又掉了回去。
那一刻,洞穴里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约翰的声音从缝隙里传出来,很轻“别救了……我出不去了”。
救援人员赶紧喊“别放弃!艾米丽还在等你!”
可约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没了动静。
晚上11点56分,一位医生挤进去检查,发现约翰已经没了呼吸和脉搏,距离他被卡,刚好48小时。
137名救援人员站在洞穴里,没人说话,他们拼尽了全力,却还是没能把这个年轻的生命拉回来。更让人难受的是,约翰的遗体卡在太深处,根本没办法运出来,如果强行挖掘,洞穴随时可能坍塌,连救援人员都会有危险。
最后,当地政府征求了约翰家人的同意,用水泥把那个洞口封了起来。
洞口旁放了一张约翰的照片,照片里的他穿着白大褂,笑容明亮,那个曾经热闹的探险地,成了他永远的墓地。
结语
后来艾米丽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她会抱着孩子去洞口看看,轻声说“这是你爸爸,他是个勇敢的人,只是那天,他忘了大自然从来都不是用来征服的”。
约翰的父亲也把家里的探险标本收了起来,只是偶尔会拿出那张泛黄的地图,摩挲着上面的痕迹,他曾经想把“闯劲”传给儿子,却没来得及告诉儿子,真正的勇敢,是懂得敬畏。
如今再路过坚果油灰洞,能看到不少人在洞口驻足,没人再进去探险,只有风掠过水泥墙的声音,像是在轻轻诉说着那个感恩节的遗憾,一个关于勇气、遗憾,还有生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