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10月7日报道,当地时间10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发布重磅消息:自2025年11月1日起,美国将对所有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中型和重型卡车加征25%的关税。这一决定不仅扩大了此前针对重型卡车的征税范围,更将墨西哥、加拿大、德国等主要卡车供应国纳入征税清单。
2025年10月的美国政坛可谓风云突变。特朗普突然升级关税壁垒的同时,国会山两党围绕预算案的拉锯战已导致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七天,75万联邦雇员被迫停薪休假。国内层面,伊利诺伊州以“滥用权力”为由将总统告上法庭;国际舞台上,巴西总统卢拉直接致电要求取消40%的关税。这场集政治分裂、经济阵痛与权力博弈于一体的多重危机,正暴露出美国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
一、关税大棒再挥:本土企业承压,全球产业链震荡
特朗普10月6日在“真实社交”的表态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这已是其9月25日宣布对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后的第二次升级,此次将征税范围扩大至中型卡车。数据显示,墨西哥、加拿大、德国分别占据美国中型卡车进口量的32%、28%和15%,德国戴姆勒卡车、大众Traton等企业股价应声下跌,博世集团更宣布五年内裁员1.3万人。
美国本土企业同样遭受冲击。克利夫兰家具企业Naturepedic原计划推出的高端床头板项目,因原材料关税成本激增37%被迫搁置。美国零售联合会副总裁乔纳森·戈尔德指出,此类政策正在推高住房成本,破坏供应链稳定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玛丽·洛夫利直言,将家具行业与“国家安全”挂钩的逻辑“荒谬至极”,纽约法学院专家巴里·阿普尔顿更警告,缺乏本土产能支撑的关税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全球产业链的震动更为显著。德国汽车业已启动5.5万人裁员计划,墨西哥边境工厂因零部件成本上升面临停产风险,加拿大卡车制造商汉马汽车宣布暂停对美出口。世界银行预警,若关税持续,全球卡车贸易量可能下降18%。
二、政府停摆危机:75万雇员停薪,经济每日损失70亿美元
与关税政策同步发酵的,是联邦政府持续七天的“停摆危机”。10月6日,参议院以45票赞成、50票反对否决民主党拨款法案,共和党版本随后也未能通过。这场始于10月1日的停摆,导致约75万联邦雇员停薪,其中证券交易委员会90%员工离岗,仅留393人处理紧急事务;联邦航空局1.1万名员工休假,1.3万名空管人员被迫“无薪上班”。
普通民众生活同样受到影响。华盛顿纪念碑、自由钟等景点关闭打乱游客行程,护照办理平均延迟14天,食品券发放暂停影响2300万低收入家庭。经济层面,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测算,政府每停摆一周将造成70亿美元损失,旅游业每日损失超7700万美元。更严重的是数据断层:劳工统计局暂停月度就业数据发布,10月中旬的通胀数据也将延期,让正处于“就业疲软、通胀顽固”困境的美国经济陷入“盲飞”状态。
三、州权对抗升级:芝加哥部署争议引发司法大战
国内治理裂痕在10月6日进一步扩大。伊利诺伊州联合芝加哥市起诉特朗普政府,反对其向芝加哥部署300名国民警卫队的决定。诉讼文件直指此举是“政治报复”,严重侵犯州主权。这场冲突源于10月4日白宫公告,发言人杰克逊称部署是为应对“持续的暴力骚乱”,但芝加哥警方数据显示,当地暴力犯罪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2%。
作为传统蓝州,伊利诺伊州与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分歧由来已久。宪法学者指出,国民警卫队的部署向来需要州政府请求,白宫此次单方面行动被解读为对地方自治权的挑战。目前案件虽未开庭,但已引发关于联邦与州权边界的广泛讨论,可能成为厘清美国联邦制的关键案例。
四、外交闭门羹:卢拉讨债40%关税,美巴谈判前景不明
国际舞台上,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同样遭遇阻力。10月6日,巴西总统卢拉致电特朗普,要求取消7月起对巴西产品征收的40%关税。这一关税引发巴西强烈抗议,导致其农产品出口下降23%,制造业订单流失17%。
尽管双方达成“尽快面对面会晤”的共识,地点初定马来西亚,但核心诉求仍悬而未决。特朗普仅任命国务卿鲁比奥与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继续谈判,未给出明确时间表。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补充,卢拉还就“美国对巴西官员的不公正制裁”表达不满。分析认为,若谈判破裂,巴西或联合阿根廷等国发起WTO诉讼,进一步加剧美巴关系紧张。
五、结语:单边主义治理的困境与反思
从国内的停摆危机到州权对抗,从关税壁垒引发的企业恐慌到外交舞台的被动应对,特朗普政府在十月初遭遇的三重困局,本质是“单边主义治理”的必然结果。试图以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却忽视全球产业链的关联性;想用强硬手段管控地方,却触碰联邦制的制度底线;以施压方式处理外交关系,却损耗自身国际信誉。
目前,政府停摆何时结束尚无定论,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正持续发酵,州权诉讼与巴西谈判也进入关键阶段。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两党的妥协,更需要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否则,这场十月风暴可能只是美国治理危机的开端,而非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