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在量子计算领域作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这一决定标志着人类科技发展正式迈入量子时代,量子计算技术从理论走向实用化的进程获得国际最高学术认可。
获奖团队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大卫·科尔曼(David Coleman)、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员艾琳·穆勒(Erin Müller)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评审委员会指出,三位科学家分别在量子纠缠态制备、量子误差校正算法以及实用化量子芯片设计三个关键领域取得里程碑式成果。
其中,科尔曼教授团队开发的「拓扑量子比特」技术使量子计算稳定性提升300%;穆勒团队提出的「混合量子-经典算法」成功将药物分子模拟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小时;潘建伟团队则实现了全球首个50量子比特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的工程化。
据诺贝尔奖委员会披露,本次获奖成果直接推动了量子计算在金融、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落地应用。谷歌量子AI实验室主任哈特穆特·内文(Hartmut Neven)表示:「这些突破使量子优势从理论证明转向实际价值创造,预计到2030年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美元。」
消息公布后,IBM、华为、英特尔等科技企业立即发布声明,宣布将追加量子计算研发投入。华为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文伟指出:「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取得领先,此次获奖证明我们在量子计算硬件层面同样具备国际竞争力。」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量子计算概念股平均涨幅达12.7%,其中涉及超导量子芯片制造的企业股价单日飙升23%。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主席安德斯·伊尔贝克(Anders Irbäck)在颁奖词中强调:「量子计算正在重塑人类对信息处理的认知边界,这项技术将像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一样,彻底改变未来一百年的科技发展轨迹。」
随着各国「量子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建成超过20个量子计算中心,量子互联网、量子加密通信等前沿应用有望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