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闺蜜上周刚收下一套深圳湾的钥匙,对方老婆在加拿大带娃,她却认为这不是偷,而是‘资源共享’。”
听完这番话,我简直惊呆了。但当我转头查看小红书时,却发现类似帖子竟获得了3.8万的点赞,评论区更是一片“姐姐好飒”的赞叹声。2024年才过半,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的数据就显示,因“第三者困境”前来咨询的案例飙涨了37%。而那些推送此类内容的“情感导师”账号,半年内的广告报价更是翻了三倍。
我不禁疑惑,当情人何时成了一种“显学”?
先别急着指责。
我深入研究了20个高赞帖子,发现她们的话术都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先晒出收到的礼物,再强调“情绪价值”的重要性,最后抛出一句“我不争名分”。表面上看似炫耀,实则是在为内心的焦虑寻找遮羞布。
深圳一位做HR的姑娘告诉我,她的房租占到了工资的42%。当对方提出“我来供房”时,她动摇了。她算过一笔账,正常恋爱三年未必能结婚,而且还不一定供得起一套小两居。那一刻,她脑子里闪过的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我要不要睡阳台”的现实困境。
有人靠房子,有人则靠脑子。
上海一位98年的女生,把“情人”关系当作了一个项目来经营:男方每转一笔钱,她就会立刻分出50%买黄金,30%定投纳指,20%留作“分手过渡金”。一年下来,她的账户里多了28万。她称自己为“情感投资人”。
听起来或许离谱,但她说服自己的逻辑很简单——“打工十年也攒不到这个数,我只是把婚姻的红利提前变现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法律似乎也在为这场游戏“补规则”。
民法典更新后,北京朝阳法院刚刚判决了一桩案件:原配拿着老公52笔微信转账合计63万的记录,起诉“小三”要求全部追回。判决书一出,群里姐妹们立刻开始调整战术——“现金不要红包,奢侈品要专柜现货,不留任何记录”。
你看,道德还没反应过来,市场已经完成了一轮风险教育。
有人问我,她们到底图什么?
我拉了几个深夜电话,得到的答案其实非常朴素:有人从小被教育“你要乖”,长大后却发现乖的人买不起房;有人因为父母离婚闹了十年,对婚姻的信任降到了冰点;还有人纯粹是多巴胺阈值高,太平淡的生活让她浑身不舒服。
你说她们是受害者也对,说她们是投机者也没错。但她们首先是被房价、户口、996工作制一起摁进墙缝的一群人。
那原配就活该吗?
当然不是。
我一个姐姐发现老公出轨后,先去找律师冻结了房产,再让闺蜜把男方公司的合规漏洞整理成PDF文件,两周内就让对方净身出户了。她说:“抢我感情可以,但抢我钱包绝对不行。”
你看,当婚姻被切割成可计算的资产时,保卫婚姻也得用资产负债表的思维。
写到这儿,我反而没那么愤怒了。
把道德的喇叭关掉,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条暗线:当房子、教育、医疗成本一路飙升时,传统婚姻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于是,就有人绕开了婚姻,直接谈起了价格。
你骂她破坏家庭,她却笑你月供三十年还买不起房。
规则不变,游戏就不会结束,只是换了一批玩家而已。
所以,别急着问“她们怎么下得去脸”,先问问“我们什么时候把生活过成了不敢离婚也结不起婚的样子”。
当一套房能压垮三代人时,道德就只是奢侈的软装了。
什么时候年轻人不靠转账就能安心结婚了,情人这门“副业”才会真正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