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全球财富大迁徙,有钱人的终点站,不是美国,就是香港。

时间:2025-10-08 22:35:20 来源:港房研究所 作者:港房研究所

+汤姆本人微信:Tomgangfang1

美国考察日记

汤姆陪大家买房的第30天


上一周,我去美国学习考察,短短八天,拍的素材已经堆成山。



同时我在小号也分享了很多,大家可以去看。

现在人已经回到香港,一下飞机,熟悉的湿咸风扑面而来——


那种“高能量场域”的感觉瞬间回来了。

又要奋斗了。


继续拍视频,继续和大家对接,继续解决香港买房的各种难题。

很多朋友以为我去玩,其实不是。


我依旧在不断汲取知识,只是课堂换成了纽约的天际线、加州的阳光和尔湾的街角。


这一趟,真心感叹一句:


中国人买房的脚步,已经走遍全球;


顶级城市的房子永远值钱,好房子也从不缺席。


01

世界的买家,中国的力量

The world's buyers, China's strength

如果说香港是内地买家境外买房的第一站,

那美国,绝对是终极一站。

过去一年,外国买家在美国买房的总额高达 560 亿美元。


其中,中国买家贡献了 137 亿美元,同比增长 83%,稳居世界第一。


目的地分布也挺清晰:


36% 买在加州,9% 买在纽约。


前者是“阳光与教育”,后者是“金融与繁华”。

这数据背后,是一场全球财富的迁徙——


钱流向哪里,人就流向哪里;


人流向哪里,家就变成哪里。




02

站在纽约

站在世界心脏跳动的地方

welcome to New York

我还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

或许是全香港第一个登上那儿的房地产经纪人。


那一刻真的有点不真实——


一边是万丈霓虹,一边是奋斗多年的自己。





纽约的能量密度惊人。


这座城市复杂、激烈,却又充满迷人的冲突感。

和香港相比,这里的人更敢“做主角”:


穿搭大胆、表达直接、野心外露。


而香港人则更“安静克制”,


在分寸里藏着态度,在节奏中保持尊严。

一个是外放的高频震动,一个是内敛的高压能量。


跑在两地之间,我越来越觉得——


城市性格,决定了人对“家的理解”。



03

全宇宙最牛逼的大平层

The world's most awesome large flat

如果不是做这个行业,可能我一辈子都不会站在这里。

Central Park Tower,全世界最高的住宅楼,131层,472米。




顶层三层复式公寓,售价 18亿人民币。


我站的这一层——126楼,脚下是整个曼哈顿的天际线。

窗外的城市像棋盘一样在脚下延展,油然而生的是对这座城市的征服感。




那一刻我总结出:


香港的豪宅靠山取势,纽约的豪宅靠人登高。

一个借地势,一个靠气势。


这就是两地财富的本质差异。



04

加州,阳光下的自由生活

Sunny California

离开纽约,我飞到了加州。


如果说纽约是钢铁的森林,那加州就是阳光的花园。


在这里看房,是种享受。


别墅的院子像度假酒店,泳池闪着光,空气里有柑橘的味道。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比喻:


在美国文化里,有 cat person 和 dog person 的区分;


而在房地产世界里,也有 house person 和 apartment person。

前者渴望阳光、土地、院子;后者迷恋高空、城市、窗景。

在香港,“house person” 会去山顶、南区、新界别墅,


“apartment person” 则爱港岛半山、九龙跑道区的大平层。

房子,其实是性格的延伸。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被哪种生活吸引。


05

尔湾,“中国城2.0”

Irvine is very suitable for Chinese people

尔湾是这次我印象最深的地方。

它重新定义了“华人聚居地”——干净、有序、充满活力。


这里亚裔人口占 45%,比白人还多。


UC System 的十所名校,有五所都在这里。


教育资源、社区安全、生活便利度都几乎拉满。


对一个“中国胃”来说,这里简直是天堂:


海底捞、鼎泰丰、杨国福、臭臭锅……连夜宵都能找到家乡味。

阳光洒在街上,椰影摇曳,社区安静而生动,生活节奏变得悠长。


尔湾太宜居了,和香港相比,就差没有“两送饭”了。


06

洛杉矶的:学区房神话“

Los Angeles school district housing

这趟在洛杉矶看房,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套,就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学区房。

离UCLA近到什么程度?


近到露台对面就是学校的大楼。


开车两分钟,绕个弯就到校门口。


那租金回报自然也不用多说——稳。(同理,大家为啥喜欢买港大、港中大附近的房子?道理一样。)




看完房,顺理成章地进校园逛了逛。


毕竟人家可是全美公立大学排名第一,出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136枚奥运金牌冠军。


就像去了北京,总得去清北打个卡一样。


我对UCLA的认知,其实源自我还在广告行业的那几年。


那时UCLA和富力计划在广州合办一家私人医院,我们是乙方团队,负责市场落地。


几乎每周都要和美国那边开会,那时候就知道UCLA的医疗实力多强。很多专科全美前十,连洛杉矶湖人的医疗中心都是他们在管。

这次亲身走进校园,整个气场是开放又松弛的,草地、阳光、学生、音乐。青春啊,金子般的青春。


晃悠到校园商店时,我也顺手给儿子买了一件衣服。



其实当下还有点犹豫,毕竟自己没在那儿读过书,也没啥情感关联。

结果回到香港,我老婆一句话让我直接石化:


“你知道你丈母娘40年前就在UCLA读master吗?”

我当时整个人都是的表情。


好家伙,原来我参观的是丈母娘的母校,还特地买了纪念品带回香港……


那以后儿子穿出去,别人问起为什么穿UCLA的衣服,能解释得通了


07

从美国楼市,看见香港

United States vs Hong Kong

走了这么一圈,我反而更理解香港。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其实和香港很像:


高利率带来的交易放缓、库存减少、买卖双方拉扯,再加上通胀、选举年、区域分化......


都让市场处于一种“既焦虑又倔强”的状态

但好的房子,真的不缺买家。



不论是曼哈顿的景观大平层,还是加州的山景别墅,真正稀缺的、品质过硬的资产,永远有人愿意为它买单。


香港市场的周期或许更短,波动更快,但城市的底层逻辑没变——


这是一个以空间为核心的城市,只要人还向往中心,房子就有它的价值。


身为一个地产人,我只是更幸,能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穿梭,观察人如何造房,房又如何塑造人。

世界那么大,但无论走到哪里,我对我的客户依然是那句最熟悉的问候:


“欢迎回家。”

这次美国考察回来,对比了曼哈顿大平层、尔湾学区房和香港楼盘,发现机会真的很多

对美国或香港房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我帮你分析最新趋势、筛选优质房源。


独家资料在手,错过就真的没了!

而且,我有两个公众号...

专业号港房汤姆

生活号汤姆港房


港岛

区域分析: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

一手楼盘分析: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

二手楼盘分析:丨丨

九龙

一手楼盘分析: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

二手楼盘分析:丨丨丨丨丨丨

新界

一手楼盘分析:

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二手楼盘分析: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