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校园餐问题需公开讨论 避免私下施压促解决

时间:2025-10-14 00:13:12 来源:野渡商业评论 作者:野渡商业评论

近期,‘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发起人邓飞在微博上爆料,引发了公众对校园餐问题的广泛关注。据他透露,一些不在学校用餐的学生的家长正面临烦恼:孩子被老师要求回校吃饭。这一现象在上海部分学校尤为明显,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质疑。







显然,上海部分学校的这一集体行动,背后似乎有政府的某种指示。然而,学校给出的理由却显得站不住脚。只有当学校承诺并切实解决好午餐问题,才有理由要求学生回校用餐。但放弃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又没有在食品质量上采取实质性改进措施,这种做法无疑是在给孩子或家长施压。

这种行为显得颇为怯懦。但本文并不打算深入讨论学校行为的合理性,也不认为邓飞等博主的观点就一定正确,或者学校的做法就一定错误。本文想探讨的是,近年来上海政府在处理社会热点话题时的一种倾向:避免公开讨论,而是试图在水面下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有好有坏,但个人认为,上述学校的做法显然属于坏的方式。

上海政府一直以勤勉著称,但现在他们似乎认为,在公共场合不讨论任何问题是安全的。作为曾在主流媒体工作过的一员,我理解近期上海媒体在‘校园午餐’事件上的沉默,但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回想2010年,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当时上海很多报纸都以‘全黑’版面致哀。上海也曾有《东方早报》这样的先锋媒体,以及简光洲这样率先报道三鹿毒奶粉的优秀调查记者。历史上,上海一直是中国媒体生存的最好土壤之一。

然而,这几年,上海媒体在报道本地新闻热点事件时,却给人一种‘万马齐喑’的感觉。这种沉默,不仅仅是媒体的问题,更是政府社会管理方式的一个缩影。

上海一直是中国市民社会的典范,市民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公开讨论。但近年来,上海的主流媒体和公共平台上,却很少就一些公共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在主流媒体为数不多的价值中,舆论引导是重要的一环。但在校园餐这个关乎每个上海家庭的事情上,上海主流媒体的沉默无疑意味着放弃了这个价值。

对于曾经的优秀同仁们,我感到颇为可惜。在山东、湖北等地,一些国有电视台设有问政节目,由电视台记者公开质疑地方政府的官员。不是说上海一定要效仿这种做法,但至少应该支持,甚至不反对公众讨论一些社会话题。

关于校园餐的问题,我相信上海政府一定在积极推动解决。但为什么这个事情不能放到公开场合来讨论呢?这并不是一个政治上敏感的话题,而且我相信大多数政府官员也关注这个事情,因为孩子是全社会所有阶层的最大公约数。鼓励媒体参与进来讨论,一起寻找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本身就足以给上海这个城市增光添彩。

但很可惜,他们似乎拒绝了这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