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春华,经济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近日,他针对国外一流大学无围墙、无保安的现象发表了独到见解。
每逢假期,不少家庭会选择带孩子前往美国,游览世界知名学府成为行程中的重头戏。美国大学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然而,许多游客在参观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大学往往没有显眼的校门,甚至连校名标志都难以寻觅。这一现象引发了游客们的广泛讨论,他们纷纷感叹美国大学的自由开放,与国内大学严格的门禁制度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国外大学无围墙的现象并非新发现,由此引发的关于大学是否自由开放的讨论也屡见不鲜。然而,在众多讨论中,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国外大学为何没有围墙。秦春华教授指出,围墙在现实中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隔断结构,用于离合、分割或保护某一区域;而在比喻意义上,则寓意某种产生阻隔作用的力量。但就大学而言,有无围墙与是否开放自由并无直接关联。
那么,为何美国大学没有围墙呢?秦春华教授在与美国教授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此感到愕然,认为这并非一个问题,更没有人将围墙与自由开放的大学精神相联系。他们坦率地表示,美国人并不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重大相关性。围墙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安全保障,如果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围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据秦春华教授观察,美国大学之所以没有围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需要。这既是历史形成的自然结果,也与大学是否具有自由开放的精神无关。例如,在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麦卡锡时代”,大学并没有围墙,但那时的大学里却充斥了监听、搜查和迫害,自由并未因此而增加。相反,普林斯顿大学作为全美极其罕见的既有栅栏又有校门的大学,却丝毫未因此而变得不自由。
从地理位置来看,美国大学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斯坦福这样校园面积极大的大学,占地达35平方公里。这类大学如果用围墙围起来,不仅建造成本高昂,维护费用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对于这类资金雄厚的大学来说,这笔支出既无必要,也没有意义。
第二类是像威尔斯理女子学院这样坐落在小镇里的大学。大学与小镇融为一体,老师和学生就是小镇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大学自然没有必要用围墙将自己与小镇隔离开来。事实上,也无法真正实现隔离。这一类大学多建于美国早期,是欧洲大学传统在美洲大陆的延续。
欧洲历来喜欢在风景如画、静谧安详的小镇建立大学。有时候,小镇反而因为大学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比如,德国最顶尖的大学哥廷根大学就坐落在哥廷根市。在这个只有12万人口的小城市里,居然有近3万人是哥廷根大学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此外,还有一类是像哥伦比亚大学这样坐落在大城市中心的大学。这类大学的校园其实就是街道两旁的一栋栋楼宇而已。它们建校伊始就依托城市而存在,分享了城市的安全、交通和市政等公共设施的便利。同时,大学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与所在城市的联系极为紧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最负盛名的学院有商学院、新闻学院、教育学院等,这和它坐落在集全球经济、金融、艺术和传媒中心于一身的纽约关系极大。
与中国相比,美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口少。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外,许多地方人烟稀少。正因为平时见不到什么人,所以人和人之间很亲切,彼此友善礼让。人们总是要创造各种机会聚在一起沟通交流,又怎么会用围墙进行自我隔离呢?美国人之所以显得热情好客、喜欢聚会聊天,都和这个因素有关系。
另一方面,美国的社会和家庭安全系统相当发达。尤其在西部的多个州,家庭安全系统和警察局直接相连,许多人也合法拥有枪支。按照美国法律,他们可以随时击毙任何企图非法闯入的入侵者(当然必须是正面射击,属于正当防卫)。因此,围墙作为安全屏障的意义并不存在。美国人也不喜欢在房屋周围垒砌高高的围墙,至多种一圈树墙而已。这种没有围墙的文化自然也会影响到大学的建设。
至于那些坐落在城市中心的大学,本身就属于城市警察管辖的范围。大学里的师生均为年满十八岁的成人,不需要额外特殊的保护。这正是虽然美国大学没有围墙,但美国中小学却都有围墙的原因。一旦出现危害校园安全的事件,警方会立即采取行动。也就是说,围墙并不能使校园变得更加安全,大学自然没有修建围墙的需要和动力。
与美国不同,中国素有砌墙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即有“城郭之制”。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大学也由学术性社区变成了事业“单位”,由此砌起了围墙。但这种文化是否一定意味着封闭、保守和官僚,是值得学术界和知识界认真思考和研究考证的问题。同样,自由开放是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但这一点不需要由没有围墙来加以体现。
20世纪90年代初,北大拆除南墙曾经引起一时轰动。但此举除了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之外,北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十多年之后,北大把曾经拆除的南墙又重新垒起来,也无非出于现实性的需要。南墙拆建前后,北大依然还是北大。由此看来,围墙就是围墙,也许并不需要赋予它多么重大的文化意味,即使它是大学的围墙。任何一种文化必然根植于自身传统和特点。多年来,我们隔岸看花,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去解读美国教育,不光闹了不少笑话,恐怕对于中国教育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并不会带来多少有价值的思想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