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仅存在近250年的国家,与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展开抗争,前者难免显得力不从心。简单来说,美国严重低估了中国!

针对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多次发表看法。早在2023年,他便明确表示,美国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时至今日,2025年,马凯硕依然认为美国试图与中国一较高下,实属“不自量力”。
他甚至直言,未来的中美关系将进一步恶化。不过,马凯硕也留有余地,表示若双方能认识到彼此相互依存,合作远比对抗更有益处,那自然是更好的局面。

对于美国,马凯硕指出,华盛顿已形成一种强烈的政治共识,认为美国只有大约十年时间来阻止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无论两党谁上台,都会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
但中国的实力并非美国可以轻易撼动的。简而言之,美国严重低估了中国的综合实力。
中国希望和平崛起,无意用武力夺取美国霸权。正如基辛格博士所言,“中国人崇尚不战而胜”。

中国最希望实现的是民族复兴,首先是处理好内部的发展和稳定事务,找回过去2000年古中国所享有的世界地位和尊重,忘掉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
然而,美国错误地认为,通过遏制政策可以阻止中国的发展。但纵观历史,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行动均告失败。
正如马凯硕所举例,美国无法阻挡中国崛起,好比禁止对华出口芯片,只会让中国提早形成自主研制能力。

也就是说,对于和中国的关系考量,美国缺乏长期的视野,只知道贸然发起竞争,以为能够断掉中国翅膀,但却是发现,难以做到像曾经对付苏联一样遏制和孤立中国。反倒是中国的优势更加明显。
马凯硕对中国前景如此乐观,离不开中国自身的长期规划。

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全产业链,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种产业体系配套完备的供给优势,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
马凯硕强调,中国模式允许长期规划,不像美国每四年大选就可能带来政策大转弯,那种反复折腾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
另外,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是另一大优势。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8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

这种规模优势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技术迭代空间。在人力资源方面,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有8.58亿人,比欧美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20年培养了6000多万名工程师,超过欧洲工程师总和,劳动人口红利正升级为工程师红利。
马凯硕还特别欣赏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成就。中国在高铁、公路、港口和机场等重大交通工程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有效降低了供应链成本。

反观美国,马凯硕认为其已沦为奉行权贵政治的国家,只有最富的0.1%人群获益,然而底层50%的人生活没有改善。单是从内部结构而言,美国都难以超越当下的中国,更不必说中美之间的经济互联是无法割裂的共生关系。
两国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中国依赖高端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美国依赖稀土磁铁、原料药、无人机电池。

这种状态迫使双方转向有限合作。2025年4月,中国对稀土磁铁出口实施“隐形管制”,引发美国工业地震。福特汽车因缺货停产三周,F-35战机生产线告急。毕竟中国控制全球90%稀土永磁产能,且无短期替代方案。
反之,特朗普虽以半导体禁运反制,却陷入“芯片换磁铁”的被动交易:为换取稀土供应,美方被迫放宽英伟达H20芯片对华出口。
马凯硕分析,美国的困境在于过度依赖美元霸权、技术标准和联盟体系,在实体供应链冲击下效力衰减。而中国的优势源于关键矿产的地缘控制和41个工业大类全产业链的危机响应能力。

更不必说中国在先进电池、先进制造、商用无人机和第五代无线网络等领域已取得领先地位。马凯硕认定中国的发展势头不可小觑,并预测中国的文明也至少会繁荣百年,这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毕竟历史上,中国每当跌入谷底,总能反弹上来。过去5000年,中国积累了深厚的适应力,而西方主导世界才200年。

马凯硕明确指出,美国所谓的“中国威胁”,实际不过是中华上下5000年发展的自然规律,美国试图以霸权围攻中国,终究是异想天开和违背常理,所以若是美国一意孤行,强行扳倒中国,那中美竞争自然是越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