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成都小米SU7起火事件:热搜背后品牌隐身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5-10-14 11:12:58 来源:清书先生 作者:清书先生

今日,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令人揪心的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行驶中失控,先与绿化带发生剧烈碰撞,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爆燃起火。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发酵,微博热搜榜连续多日出现相关话题,但令人意外的是,多数媒体报道中均未明确提及品牌型号。

据潇湘晨报报道(配图1):

潇湘晨报报道截图

封面新闻的现场画面显示(配图2):

封面新闻报道截图

事故经过还原:车辆在超速状态下失控,先撞击路边绿化带,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现场火势凶猛,多名路人冒险施救。有人徒手破窗,有人用工具猛砸车窗,甚至造成手部受伤,但车门始终无法打开。尽管有人取来灭火器,火势仍迅速蔓延。消防员到场后切割车身才完成救援,遗憾的是驾驶员已不幸遇难。

事故现场救援画面

媒体报道的异常现象引发关注:

其一,品牌信息被刻意隐去。尽管事件热度极高,但多数媒体报道中均未出现"小米SU7"字样。这种集体性的"避讳"行为,在汽车事故报道中极为罕见。例如某媒体在描述车型时,仅用"某新能源品牌轿车"替代具体型号。

其二,舆论导向出现分化。事件发酵后,部分声音将责任完全归咎于驾驶员,称"高速碰撞后车门自然无法打开"、"电车爆燃属正常现象"。这种论调与半年前三名少女遇难事件中的舆论如出一辙,当时甚至有网友攻击死者家属"为赔偿抹黑品牌"。

网络舆论截图

其三,产品宣传与现实的落差。小米曾重点宣传电池安全技术,包括"五分钟内无明火"、"电芯倒置技术"、"ASIL-D功能安全等级"等。但红星新闻的详细报道显示:"多名路人尝试拉开车门、撞击车窗,有人用锤子打开主驾窗后,因火势太大无法施救,车辆突然发出异响后火势加剧,最终用电锯切开车门"(配图3)。

红星新闻报道截图

过度营销的双刃剑效应:近期网络流传的段子揭示了某种现实——"雷总昨天的友商是华为、OPPO;今天的友商是奔驰、宝马;明天的友商是肖战、王一博"。这种跨界营销虽彰显品牌野心,但当产品出现安全问题时,公众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会引发更强烈的信任危机。新能源车企常用的"遥遥领先""行业首创"等宣传语,在事故面前显得格外刺眼。

商品属性的本质回归:无论营销如何华丽,汽车首先应是保障安全的交通工具。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应清醒认识到:是为情怀买单,还是为生命安全负责?半年前三名少女遇难事件中,话题被悄然下架的景象(配图4),与当前品牌信息被隐去的报道形成微妙呼应。

话题下架截图

理性认知的重要性:这起事件再次警示我们——不要迷信任何企业家或品牌。当事故发生时,企业失去的可能是声誉,而消费者付出的可能是生命。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保持对产品安全的审慎态度,比追逐品牌光环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