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作为全球制造业的“工业食粮”,其定价权与结算体系不仅关乎单一产业的成本,更深刻影响着国际贸易规则与货币霸权的博弈格局。长期以来,中国虽以全球75%的海运铁矿石进口量支撑着全球钢铁产业,却在定价与结算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每年因美元汇率波动损失百亿级美元,因不合理定价多支出千亿级人民币。这场始于2021年的中澳铁矿石“定价权之争”,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关键转折:人民币结算正式落地,中国首次实质性夺回铁矿石定价权,为全球大宗商品贸易规则重塑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2025年这场博弈爆发前,中国在铁矿石贸易中承受着“双重不公”。一方面,美元结算构建的隐性成本如同“无形税”,全球铁矿石年交易额超1.2万亿美元,其中80%以美元结算,中国作为最大买家,每年仅因汇率波动就需多承担百亿级美元损失。另一方面,定价机制的垄断更让中国钢铁企业苦不堪言。
标普旗下的普氏指数长期掌控铁矿石定价权,其依赖30-40家机构的“收市估价机制”存在巨大漏洞,一两船现货交易即可撬动指数波动,而矿企、指数机构与金融资本间的股权关联,更形成了“球员-裁判-评审”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垄断带来的代价触目惊心:2025年6月,普氏指数较中国现货价溢价12.7%,仅这一差价就让中国钢铁企业多支出千亿级人民币;此前多年,澳大利亚与美国更曾利用国际航运崩溃、供应链断裂的契机抬价,叠加普氏指数的不透明操作,中国每年进口澳洲铁矿石的额外支出常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即便中国曾推出自主的铁矿石价格指数,却因国内600余家钢企“各自为战”的内耗,被澳大利亚轻易“逐个击破”,定价权争夺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长期被动局面,中国并非无计可施,而是通过数年布局,积蓄了破局的三重底气,为2025年的博弈转折埋下伏笔。
第一重底气来自“统一战线”的建立。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正式成立,整合了全国钢铁企业的采购权,彻底终结了“600家钢企各自谈判”的分散局面。这家国企以国家层面的采购身份直接与澳大利亚矿企对话,将分散的需求转化为集中的议价权。2025年9月30日,该集团果断发布通知,暂停接收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所有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包括12艘已装船的在途货轮,这一“断供反击”成为博弈的关键转折点。
第二重底气源于库存与需求的“缓冲垫”。2025年9月底,中国34个主要港口的铁矿石库存达1.34亿吨,按当时生铁产量计算,可供国内钢厂使用1个多月;与此同时,国内钢铁需求平稳回落,生铁产量增速放缓,短期断供风险彻底归零。这意味着中国在谈判中无需因“怕断供”而妥协,拥有了从容对峙的时间窗口。
第三重底气则是渠道多元化的“安全网”。中国早已着手降低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2024年,中国自澳铁矿石进口占比从2023年的62.5%降至60.07%,同期自巴西进口量增长9.9%;更关键的是,几内亚西芒杜铁矿于2025年11月启动首船装船,这座全球储量最大的高品位铁矿一旦在2026年全面达产,将使中国对澳、巴两国铁矿石的依赖度进一步降至65%,从根本上削弱澳大利亚的供给垄断地位。
2025年9月30日的“暂停进口”并非终点,而是中国掌握谈判主动权的开始。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与充足底气,澳大利亚矿企的立场迅速软化,仅十几天后,必和必拓便率先妥协,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签订协议:2025年四季度起,30%的对华铁矿石现货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采用到岸价模式),长期合同则设立“人民币结算观察期”。这是这家全球矿业巨头首次在核心品种上放弃美元垄断,标志着铁矿石贸易的“美元铁幕”开始破裂。
必和必拓的妥协迅速产生示范效应。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企业FMG等相继跟进,宣布接受人民币结算;更具标志性的是澳大利亚福德士河集团——该企业主动向中国申请142亿人民币融资,用于矿区扩建,并承诺以未来开采的铁矿石抵债。
这种“人民币融资+铁矿偿还”的模式,不仅加速了中澳商贸的人民币化,更让人民币在大宗商品领域的流通有了“实物锚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铁矿石人民币结算量已达248亿元,同比增长65%,人民币在铁矿石贸易中的话语权持续攀升。
中澳铁矿石博弈的落幕,远不只是一笔生意的价格谈判成功,更是全球大宗商品贸易规则重塑的起点。其战略意义,体现在三个维度的突破。
首先是定价权的实质性转移。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集中采购+人民币结算,彻底瓦解了“普氏指数+美元”的双垄断体系。如今,曹妃甸铁矿石价格指数、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价格已被越来越多钢企用于进出口定价,“中国价格”开始取代“普氏价格”,成为全球铁矿石贸易的重要参考。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此前通过暗箱操作“吃掉”中国利润的时代彻底终结,中国钢铁企业每年可节省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额外支出。
其次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支点突破”。铁矿石作为年交易额超1.2万亿美元的大宗商品,其人民币结算的落地,为人民币在更多领域的国际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为例,其已基于铁矿石人民币结算经验,实现了“人民币定价+日元结算”的橡胶贸易,境外客户覆盖30个国家,证明人民币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定价与结算能力已获得国际认可。未来,石油、铜矿等更多大宗商品有望借鉴这一模式,推动人民币逐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最后是供应链安全的长效机制成型。中国五矿等企业通过港口混矿技术,将不同品位的铁矿石混合调配,降低配矿成本20%;同时构建“南美-华南”“中非-华北”的多式联运通道,2023年已保障2400万吨非澳铁矿石供应。这种“资源获取-物流调配-定价主导”的全链条掌控力,让中国在面对国际供应链波动时,不再被动受制于单一国家或企业,为国家经济安全筑牢了“资源防线”。
从被动承受“美元税”与“垄断价”,到主动夺回定价权、推动人民币结算,中澳铁矿石博弈的四年,是中国从“大买家”向“规则制定者”转变的缩影。这场博弈证明,中国的采购优势并非“软肋”,而是可以转化为战略主动权的“硬实力”。
未来,随着中国在更多大宗商品领域复制“集中采购+本币结算”的模式,美国芝加哥大宗商品交易所长期垄断全球定价权的格局将被逐步打破,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将迎来更公平、更多元的新秩序。而人民币,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