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荷兰冻结147亿中资资产,中方强硬反制措施详解

时间:2025-10-15 12:16:23 来源:寒士之言本尊 作者:寒士之言本尊

当ASML的DUV光刻机仍在中国大陆生产线高效运转时,荷兰政府一纸新规却打破了半导体领域的合作平衡。2024年10月12日,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冻结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147亿元资产,冻结期限长达一年。这场突如其来的资产冻结,不仅直接剥夺中方股东控制权,更被视为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围堵的关键动作。



荷兰“双重围堵”:设备管制与资产冻结并行

在半导体设备领域,荷兰的管制措施持续升级。2023年首次限制后,2024年进一步将ASML的1970i、1980i等型号DUV光刻机纳入出口许可体系。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采购这类非尖端设备也需通过荷兰政府审批,而ASML设备长期占据中国光刻机进口83%的市场份额,此举直接切断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设备供给。

更令人意外的是资产层面的操作。安世半导体作为中资控股企业,本已启动产能向中国转移的布局,却被荷兰以“安全考量”为由冻结资产。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实则是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围堵战略——美国自2018年起持续施压荷兰,2024年9月更同步更新出口规则,与荷兰形成政策联动。



中方反制:从外交抗议到资源“卡脖”

面对荷兰的步步紧逼,中方回应迅速且精准。2024年9月8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态,指出荷兰扩大管制范围破坏国际贸易规则,损害中荷经贸合作,并直接批评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胁迫盟友打压中国的行为。这已是中方第二次明确抗议——2023年7月荷兰首次出台管制时,商务部就曾通过磋商表达不满,但荷兰未能珍惜合作机会。

除外交发声外,中方更以实际行动展现反制决心。2023年7月,针对荷兰首次禁令,中方宣布对镓、锗两种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要求企业必须申请许可才能出口。这两种材料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原料,美国和荷兰企业高度依赖,政策出台后全球供应链立刻出现波动,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西方企业被迫紧急寻找替代来源。



2024年10月9日,中方再出重拳。商务部发布第62号公告,将稀土矿采选、冶炼分离等多项技术纳入出口限制目录,尤其针对人工智能和国防领域的关键材料技术。中国占据全球80%以上的稀土供应,而ASML的EUV光刻机核心部件恰恰依赖中国稀土,这种掐住供应链咽喉的反制,精准击中了荷兰技术优势的软肋。

10月13日,中方再次强调,一贯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反对针对特定国家企业采取歧视性做法,要求有关国家遵守市场原则,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环球时报》社评更直言:荷兰不要低估中方维护正当权益的决心与能力。



双向冲击:全球产业链无一幸免

这场技术博弈没有赢家。对荷兰而言,经济损失已现端倪。瑞银测算显示:2025年ASML在中国的收入将下降24%,2026年再降11%,而资产冻结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在持续发酵。ASML前CEO温宁克的警告正在应验:“限制越多,越能促使对方自力更生”,荷兰正在失去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对中国企业而言,短期阵痛难以避免。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额仍达3500亿美元,高端设备依赖度较高,荷兰的管制确实增加了高端芯片生产难度。但这种压力也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国产光刻机技术正在加速突破。



更深远的影响落在全球产业链上。ASML的设备交付延迟已导致全球芯片制造商成本上升,而中国的稀土、镓锗管制则让西方科技企业陷入供应链混乱。这种技术封锁VS资源管制的博弈,正在让全球半导体产业从协同分工走向碎片化,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参与方的利益。

从ASML高层的担忧到中方的精准反制,这场博弈早已说明: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试图靠技术垄断和政治胁迫遏制他国发展,最终只会反噬自身。荷兰若继续跟着美国走“头铁”路线,不仅会失去中国市场的长期红利,更会动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而中方的态度已然明确:合作共赢欢迎之至,但若要搞技术“抢劫”,必然会迎来坚决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