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美方撤回100%关税威胁,中方反制措施精准落地

时间:2025-10-17 03:02:30 来源:现代小青青慕慕 作者:现代小青青慕慕

近期,中美贸易关系再度成为全球焦点。美国方面曾试图通过撤回100%关税威胁来软化对华贸易战立场,然而中方并未因此动摇,反而在10月14日准时实施了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的反制措施,展现了坚定的政策立场。

在中方发布稀土新规后,美方迅速作出反应。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威胁要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另一方面,又扬言取消在APEC峰会上与中方会晤的计划。然而,中方公告发布仅四天,美方态度便出现转变。特朗普表示期待与中方见面,美国副总统万斯也强调“中美双方都应该回归理性”,贸易战不应再继续。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更是明确表示,特朗普声称的100%关税不会实施,意味着美方很可能撤回这一威胁。



尽管美方释放软化信号,但中方并未因此改变反制节奏。10月14日,中方准时实施反制措施,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这一举措是对美国今年4月17日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加收港口服务费的直接回应。

中国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标志着中方对美贸易反制措施如期生效。根据路透社分析,措施生效后,一艘载有超过1万个集装箱的美国船舶,可能被征收的费用高达100万美元。这种经济压力将直接传递给美国航运企业,促使他们向美国政府施压。



从国际法角度看,中方行动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中的对等原则。美国4月17日采取针对中国船舶的收费措施在先,严重违背了世贸组织规则和中美海运协定,破坏了中美间海运贸易。中方的反制因此具有正当性,是在通过外交渠道交涉无果后的必要回应。与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反复相比,中方展现了更强的政策连贯性和可预测性。

此次中方的反制策略还具有分阶段实施的特点。四年逐步提高费率的安排,既给了市场适应期,也为未来谈判留出了空间。这种渐进式调整避免了对贸易的突然冲击,体现了中方在反制时的审慎态度。

中方此次反制的战略意义更在于,表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关税反制,而是发展出更多精准工具。针对美国造船业相对薄弱,而中国造船业强大的不对称优势,中方措施能够产生更大效果。



尽管美方若撤销或修改其对华船舶收费措施,中方也可能相应调整,但金融市场已经做出选择。在贝森特透露“100%的关税不一定会发生”后,美股三大指数全部收高。资本总用脚投票,告诉特朗普政府什么是正确做法。

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国船舶特别港务费措施的准时落地,只是中国反制工具箱的冰山一角。商务部早已明确,“倘若美方执意继续实质性侵害中方权益,中方将坚决反制,奉陪到底”。美方释放软化信号,试图在最后关头推迟或修改关税措施,但我们依然按既定时间表推进反制,这也进一步说明,中方已建立起一套精准、对等、可预测的反制措施。



延伸阅读:中美经贸交锋背后的较量

中美这场经贸拉锯战,刚刚露出一丝缓和的苗头,局势就又急转直下。中方推迟回电,不到24小时,美方就一记“重拳”砸了下来:下架大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出口管制升级,几乎是多管齐下。

这轮交锋,到底是美方报复性的发泄,还是战略上的新一轮施压?中方这回真的“不接电话”,美方就这么急着翻脸,图的到底是什么?



这场你来我往的交锋,表面看是关税和产品的争执,实质上却是两种思路的碰撞。一边是美方靠行政命令、强制手段搞压制;另一边是中方依靠规则、制度化手段进行反制。谁更沉得住气,谁就更容易掌握主动权。

美方这轮操作,虽然声势浩大,但也暴露了一个信号,对中国的“遏制手段”已经渐渐显得力不从心。关税打了几年,美国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头。国际市场对这类政策的信任感正在下降,不仅是中国企业,连美国本土的商界也开始叫苦不迭。

中方推迟回电,其实更多是策略上的“冷处理”。不是不接,而是不给美方制造“我在等你”的错觉。这种方式,在外交上叫“控制主动权”,在博弈中叫“不给台阶”。

再看美方的连环操作,从下架中国产品到加税,再到出口管制,其实都是在营造一种“我还很强硬”的姿态。但问题是,强硬的次数多了,效果就会打折。特别是在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对美方单边主义产生疲劳的背景下,这种强硬更像是一种焦虑的自我强化。



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中国在某些领域加速了国产替代和自主研发。芯片是这样,稀土是这样,新能源也是这样。在这种背景下,美方不断升级经贸施压,其实是在试图维持一种“压制优势”。可现实是,优势在变,格局在变。如果说过去是“美国说了算”,那现在就是“谁有实力谁说话”。

中方之所以有底气,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实打实的产业链优势。从稀土到超硬材料,从原材料到精密设备,中国不仅是制造者,更是供应链的核心节点。这个地位,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尽管气氛紧张,但中方并没有关上谈判的大门。无论是商务部的回应,还是驻美大使的发言,都明确释放出一个信号,中方仍愿意对话,但不接受胁迫。这不是退让,而是清晰立场。中方一直强调,谈可以,得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不是你一边喊着“坐下来聊”,一边又挥着制裁大棒。那不是谈判,是勒索。

谁在制造不确定,谁就在被动中失分。而谁更能沉稳应对,谁就能在这场持久博弈中掌握主动。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早已不是简单的买卖问题,而成了全球产业格局的风向标。这一次的下架风波,不只是一次报复,更像是一次试探。而试探之后,是继续拉扯,还是回归对话,还得看美方愿不愿意收起“关税大棒”,拿出真正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