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南京13岁少年讣告引深思:家庭教育之痛与反思

时间:2025-10-17 03:14:49 来源:恪守原则和底线 作者:恪守原则和底线

近日,一则来自南京的13岁少年讣告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则讣告由一位悲痛欲绝的家长在朋友圈发布,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孩子离世的深深哀痛与无尽的悔恨。

据悉,这位年仅13岁的少年于2025年10月9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讣告以文言文形式撰写,字字泣血,句句锥心,不仅是一则死亡通知,更是一封沉痛的忏悔书,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泣血拷问。

讣告中,家长这样描述自己的孩子:“吾儿如玉,质本清明,球场腾跃似燕,学堂挥墨若云。”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活力四射的少年,却因家长过高的期望与苛责,最终走向了不幸的结局。家长在讣告中痛悔道:“然吾苛责成性,所求日增,吾之贪念,种成恶因!”

讣告全文如下:

乙巳八十八(10月9日),吾儿:遽逝,十三韶华,玉碎珠沉。吾儿如玉,质本清明,球场腾跃似燕,学堂挥墨若云。然吾苛责成性,所求日增,吾之贪念,种成恶因!到头来,始悟执念如枷锁,得失尽云烟!呜呼!吾儿骑鲸归云汉,独留亲友空悲泣。十三春秋虽短暂,千般悔痛刻骨深。吾魂已随儿影去,空留血泪泣鬼神。呜呼哀哉,魂兮来归,伏惟尚飨,祖宗佑之。待得他年重聚日,菩提树下续亲恩。兹定于10月12日上午8时在南京市殡仪馆德福厅进行吾儿:遗体告别仪式,望曾经爱过,关心过,帮助过小朋友的各位亲朋好友,师长同学能送小朋友最后一程,······,泣首



这则讣告不仅揭示了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映照出无数家庭在教育中的焦虑与迷失。从讣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离去的悲痛,以及对自身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

家长在讣告中坦言,自己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却忽视了与孩子的平等沟通。总是以父母的身份去压制孩子、责备孩子,却从未真正倾听过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则讣告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家长让人感到压抑,他们将自己的未竟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失去了呼吸的自由。还有网友认为,家长在孩子离世后还如此文绉绉地发文言文讣告,是在显示自己的才华,却忽略了真正的悲痛与反思。









有网友指出,这样的家长可能从小就背负着超重的压力成长,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也提出了同样的高要求。这种代际传递的压力,让无数孩子承受了不应有的负担。

同时,这则讣告也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位在自媒体社交平台自诩为“经济学家”的博主。他的儿子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这位父亲现在经常在社交平台表达对儿子的思念与悔恨。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深刻反思:龙生龙,凤生凤,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不一定能够完全继承父母的基因。因此,我们不应该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该与他们成为朋友,以平等的立场进行沟通。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无论你成绩如何,无论你是否‘成功’,你本身的存在,就是爸爸妈妈最大的幸福。”有条件的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而不是将孩子推向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和才艺培训。



身为家长,我们应该放下权威的姿态,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与压力。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给予的是支持与引导,而非批评与指责。让家成为孩子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而不是另一个需要面对绩效压力的“战场”。



孩子的生命远比任何教育成果都珍贵。任何以牺牲孩子心理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的“成功”,都是彻底的失败。我们追求的究竟是孩子的幸福,还是一个能满足我们虚荣心的“优秀产品”?这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深思。

父母的“贪念”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恶因”。这“贪念”是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是与他人无休止的比较,是将自身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下一代的执念。这恶因,很可能结出无法挽回的恶果。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一种奢望。但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放下执念,用尊重、理解与毫无保留的爱去滋养我们的孩子。这便是在当下结下最善的因,避免最痛的果。这才是对生命和教育最深刻的敬畏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