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中美投资对比:美在华有7万家企业,总投超1.2万亿美元,中国呢?

时间:2025-10-17 11:42:52 来源:霁寒飘雪 作者:霁寒飘雪

截至2025年,美国在华企业超7万家,总投资额突破1.2万亿美元,可中国在美企业仅5000余家,总投资不足700亿美元。

同样是跨国投资,为何一边顺风顺水,一边举步维艰?这背后的故事,得从美企在华的“扎根密码”说起。



中美贸易

中美投资“冰火两重天”,民间感受藏真相

早上在小区便利店买瓶强生婴儿润肤露,中午点份肯德基的皮蛋瘦肉粥,下午刷到特斯拉新款车型的汉化车载系统宣传,你可能没意识到,这一天的日常,早已被美国在华企业“包围”。

据中国美国商会2024年报告,美国在华企业数量超7万家,平均每家运营37年,像通用电气从1906年就进入中国,至今仍在能源、医疗领域发力,算下来已扎根119年。

反观美国街头,中国企业的身影却少见,即便有,也多是华为的通信设备、比亚迪的电动车,但这些企业的扩张之路屡屡受阻。



美国街头的比亚迪

2024年美国出台新规,限制本土投资者向中国科技公司注资,字节跳动旗下TikTok更是常年面临数据安全审查,连在美上架新功能都要反复报备。

一热一冷的对比,在数据上更直观,美国对华投资累计超1.2万亿美元,中国对美投资却不足700亿美元。

可有意思的是,美国民众离不开中国造的日用品,中国民众也爱用美企的本土化产品,这种相互依赖,恰恰是中美投资格局最真实的底色。

而美企能在华深耕40多年,绝非偶然,而是踩准了“本土化、供应链、消费市场”三个关键点。



美国 中国

先说本土化,美企的“接地气”程度,有时连中国人都分不清。

宝洁1988年进入中国,推出的飘柔、海飞丝,包装上印着中文,广告里用的是中国家庭场景,很多人直到查资料才知道它是美国品牌。

强生更绝,针对中国宝宝的皮肤特点,专门调整了婴儿面霜的配方,还联合中国儿科医生做推广,现在成了很多家庭的“标配”。

餐饮行业更不用说,肯德基2010年就推出了油条、皮蛋瘦肉粥,麦当劳也跟进推出豆浆、麻团,把中式早餐搬进了洋快餐门店。



肯德基的中式早餐

再看供应链,中国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成了美企降本增效的“利器”,特斯拉2019年在上海建超级工厂时,零部件本土化率还不足30%,到2024年已突破95%。

小到座椅面料,大到电池电芯,都能在长三角地区找到供应商。

此外,中国在半导体材料、稀土加工等关键领域的全球供应占比超60%,像苹果的A系列芯片,所需的稀土元素就来自中国江西的矿场,这让美企不用全球奔波找配套,在华就能完成“生产-组装-运输”全流程。



稀土

最后是消费市场,中国14亿人的消费潜力,让美企赚得盆满钵满,2024年苹果在华营收725.6亿美元,占全球总营收的12%,比整个欧洲市场的占比还高。

特斯拉2024年在华卖出65.7万辆电动车,同比增长8.8%,上海工厂成了特斯拉全球产能最高的工厂。

不仅如此,美企在华生产的产品能直接触达消费者,省去了跨国运输的成本,比如沃尔玛在华的门店,80%的商品是中国本土采购,物流成本比从美国进口低40%。



沃尔玛超市

靠着这三大“密码”,美企不仅在华站稳了脚,还成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参与者,贡献了中国1/4的工业增加值,1/5的就业岗位。

而且,这也解释了为何现如今两国贸易摩擦不断,美企仍不愿离开,毕竟在中国市场,年利润超千亿并非难事,这样的“香饽饽”,谁愿意放手?



中美贸易

中企在美“举步维艰”:三大“拦路虎”限死规模

看到美企在华的顺风顺水,难免有人问:中国企业为啥不在美国复制这种成功?不是不想,而是美国市场的三大“拦路虎”,让中企很难迈开步子。

其中,起步太晚是中企扎根美国永远的痛,美国企业在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来了,而中国企业直到2000年前后才正式开展对美投资,这20年的差距,不是轻易能补上的。

为啥差这么久?因为中国入WTO前,美国为了维持贸易顺差,在入WTO谈判中设置了很多障碍,比如要求中国降低农产品关税、开放金融市场,直到2001年中国入WTO后,中企才获得相对公平的投资资格。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而等中企准备“出海”时,美国市场的优质赛道早已被本土企业和其他外资企业占据,想分一杯羹难上加难。

除了起步晚,政策审查也是中企难扎根美国的原因,从2018年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对中企的审查越来越严,理由多是“国家安全”。

2024年美国出台新规,限制本土资本投资中国AI、半导体等领域,很多中企原本谈好的融资,最后都不了了之。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24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同比下降83%,仅13亿美元,创下20年来新低。



2024年中国对美进出口前10大类商品

就连TikTok这样的消费级APP,也常年面临被“封禁”的风险,2024年美国多个州要求政府设备卸载TikTok,直接影响了其在美用户增长。

最后是市场风险上的问题,美国劳动力成本高,2024年美国制造业平均时薪28.5美元,是中国的3倍多,中企在美设厂成本压力大。

不仅如此,更麻烦的是,美国市场的规则频繁变动,比如关税税率,2018年至今已调整了6次,很多中企刚算好成本,就因为关税上涨导致利润缩水。



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法案

这三只“拦路虎”叠加,让中国在美投资规模始终上不去,截至2024年,中国在美企业仅5000余家,上市企业仅265家,总投资不足700亿美元。

对比美企在华的1.2万亿美元,差距一目了然。



中美对抗

“脱钩”是空谈:中美经济早“你中有我”

不过,尽管中美投资规模差距大,但有一个事实无法否认,两国经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行“脱钩”只会两败俱伤。

先看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美国有86万个岗位依赖对华出口,其中农业、制造业受影响最大。

2024年美国对华谷物出口下降18%,仅150亿美元,很多中西部农民不得不缩减种植面积。

汽车行业更明显,特斯拉如果离开中国市场,其全球产能将下降40%,2024年特斯拉在华销量65.7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35%,要是没了中国市场,特斯拉的营收至少减少15%。



特斯拉

再看中国对美国的渗透,虽然中企在美投资规模小,但通过供应链配套,早已深度参与美国产业链。

2024年中国在美汽车零部件投资达87亿美元,为通用、福特等车企提供配套,在消费领域,中国企业在美零售投资199亿美元,像苏宁在美收购的连锁超市,2024年营收达32亿美元。

而中国在关键领域的供应能力则更为关键,美国短期内无法替代。



福特

比如稀土,中国占全球加工产能的60%,美国的F-35战斗机、特斯拉的电池,都需要中国加工的稀土,要是断供,美国很多高端制造业将陷入停滞。

所以说,美国喊了多年的“脱钩”,其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

美企在华赚得盆满钵满,中企通过巧劲渗透美国市场,这种相互依存的格局,不是靠几句政治口号就能打破的。



中美相互依存

结语

从肯德基1987年在华开第一家店,到现在7000家门店,从通用电气1906年进入中国,到现在深耕能源、医疗领域,这些案例都证明,互利合作才是长久之道。

中美投资对比的差距,不该成为对抗的理由,而应成为合作的动力。

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共赢,才能让两国民众真正受益,让全球经济行稳致远。

信息来源:超7万家美企在华投资年利润超500亿美元《2024在中国的美国企业特别报告》发布
深圳商报 2025-02-28



信源截图

信息来源: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外资企业持续加码布局中国市场
中国网 2025-03-28



信源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