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经贸博弈持续升级,双方在贸易、科技、产业链等领域展开多轮交锋,节奏之快、范围之广引发全球关注。中国商务部通过精准反制措施,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展现了战略定力,而美方在密集出台打压政策后,开始显现出心虚迹象。
中国商务部近日对韩国韩华海洋公司的五家美国子公司实施制裁,这一招堪称“点穴式打击”。韩华海洋不仅是韩国造船业龙头,更深度参与美国“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计划,其收购的费城造船厂曾协助美方对中国造船业发起调查。中国此次制裁不针对韩国母公司,而是精准打击其美国子公司,既敲打了配合美方的企业,又让韩国感受到选边站的代价——消息公布后,韩华海洋股价暴跌超5%,韩国总统府紧急启动对华经贸沟通。
美方近期动作频频,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透露,过去20多天里,美国密集出台约20项对华打压措施,范围覆盖船舶、科技、供应链等多个领域。从基于“301调查”对中国船舶加征高额港口费,到通过“穿透性规则”将数千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美方一边喊着“谈判”,一边持续施压,这种“边打边谈”的策略严重消耗双方信任。
面对美方施压,中国打出“组合拳”:针对美方加征港口费,中国宣布对等征收“特别港务费”,同时豁免在中国船厂建造的美籍船舶,既维护权益又分化对手;针对科技领域打压,中国宣布对稀土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强调这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全球共同安全。稀土作为高科技和军工产业的关键材料,这一举措无疑握住了重要博弈筹码。
中国始终明确传递战略底线:“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同时强调美方不能“一边要谈,一边威胁恐吓”,希望美方珍惜磋商成果,相向而行。这种“以战止战”的策略,既展现了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也为对话保留了空间。
当前中美经贸博弈已演变为全面竞争,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战场延伸,第三方企业和市场因深度绑定可能被卷入,面临选边站队压力;二是武器多样化,出口管制、投资审查、供应链安全等成为博弈工具;三是战略信誉至关重要,大国博弈中“可靠”形象的价值远超经济利益。
这场博弈的影响范围持续扩大,相关企业和其他国家需高度关注不确定性风险。中国通过精准反制,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提供了方案。未来中美经贸互动的走向,将取决于美方能否摒弃“零和思维”,回归理性合作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