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终场哨声响起,镜头捕捉到杨瀚森用毛巾蒙住脸庞的瞬间——这位被寄予厚望的CBA内线新星,在NBA季前赛收官战中交出3分0篮板6犯规的成绩单。这场对阵爵士的比赛,不仅成为其海外征程的转折点,更让中国球迷看到职业体育的残酷现实。
四场季前赛犹如一部浓缩的成长纪录片。首战对阵勇士,面对库里领衔的快速攻防体系,杨瀚森4分4篮板6犯规的数据暴露出适应问题;次战面对国王,第三节的爆发帮助他砍下16分4篮板3盖帽,展现进攻天赋;三战再遇勇士,9分6篮板的表现证明防守端进步;直到收官战遭遇爵士双塔,15分钟内3分0篮板6犯规的数据,将年轻中锋的短板彻底暴露。
1. 犯规控制危机
四场比赛两次6犯离场,场均5次犯规的数据在NBA堪称罕见。问题根源在于防守脚步偏慢导致的身体失控,协防时机的把握仍显稚嫩。面对爵士内线时,频繁的伸手干扰被裁判重点盯防,成为犯规数激增的主因。
2. 篮板保护不足
全场0篮板的表现对中锋位置而言堪称灾难。四场季前赛累计14个篮板,场均3.5个的数据在NBA中锋群中垫底。面对努尔基奇这类吨位型内线时,卡位意识与起跳时机的把握亟待提升。
3. 力量对抗短板
面对爵士双塔努尔基奇与凯斯勒,杨瀚森在篮下卡位时多次被挤占空间。特别是在篮板争抢中,下肢力量不足导致起跳高度受限,对抗中的技术动作变形明显。
4. 体能分配问题
尽管教练比卢普斯在末节持续给予机会,但杨瀚森在比赛最后阶段常出现防守脚步迟缓、进攻选择犹豫的情况。常规赛82场的漫长赛季,对体能储备与分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 空间型内线潜质
后三场比赛连续命中三分,展现出现代篮球稀缺的远投能力。作为身高2米18的中锋,敢于在NBA级别防守中出手三分,这种空间属性若能持续开发,将极大提升其战术价值。
2. 快速学习能力
从首战的迷茫到次战的爆发,再到第三战对勇士时的冷静处理,杨瀚森展现出超越年龄的调整能力。这种学习效率,正是教练组愿意持续给予机会的关键因素。
社交媒体上#杨瀚森落泪#的话题冲上热搜,球迷在心疼之余展开理性讨论。比卢普斯教练已给予场均15分钟以上的出场时间,这在竞争激烈的NBA新秀中实属难得。但职业体育的残酷性在于:机会窗口转瞬即逝,若不能在有限时间内证明自身价值,球队的耐心终将耗尽。
对于这位20岁的中国内线而言,季前赛的学费尚未交完。从CBA的绝对核心到NBA的边缘新人,从被万众期待到直面自身短板,这段历程恰是职业球员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球迷所言:"欢迎来到NBA"——这里没有怜悯,只有用实力说话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