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一则关于台湾退役军人贷款被拒的新闻在岛内引发轩然大波,甚至惊动了民进党“立委”王定宇——他在质询时直接拍桌质问,情绪之激烈可见一斑。
据王定宇爆料,当天一名台湾退役军人携带完整资料前往银行申请贷款,本以为只是常规流程,却没想到刚坐下就被柜员告知:“你被大陆通缉了,贷款申请无法通过。”这一答复让退役军人当场愣住,而王定宇更是气急败坏,当场质问:“这是什么理由?退伍兵要吃饭、要创业,银行凭什么用大陆的名单卡人?”
事实上,大陆的通缉令并非无的放矢。早在之前,大陆就曾公开通缉20名台湾“资通电军”成员,包括宁恩纬、刘冠均等,并明确悬赏1万元征集相关线索。这是大陆首次对“台独”网军实施精准执法,目标直指那些长期从事网络攻击、破坏两岸关系的台军人员。而银行方面也有自己的苦衷:风险评估必须核查跨境法律记录,无论是大陆还是美国,只要借款人被通缉,银行都会拒绝放贷——毕竟一旦借款人被抓,贷款就可能变成死账,没有哪家金融机构敢承担这种风险。
银行为何将大陆通缉列为拒贷理由?
① 风险控制是银行的生命线。跨境法律纠纷是金融机构的“高压线”,一旦触碰,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银行必须规避。
② 政治风险不可忽视。大陆通缉的“台独”或网络攻击人员,往往涉及敏感政治问题,银行若为其提供贷款,可能被卷入政治漩涡,得不偿失。
③ 国际规则如此。无论是哪个主权国家发布的通缉令,金融机构都必须遵守,否则可能面临法律制裁或声誉损失。
台湾退役军人的处境本就艰难:退役后缺乏稳定收入,许多人想贷款开个小吃店或买辆货车维持生计,却因“台独”分子的行径被连累。大陆反“台独”从来不是口号,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让“台独”分子付出代价——以前他们还能躲在网络后面煽动对立,现在连银行都不再认可他们,这就是“台独”的必然结果。
有网友留言讽刺:“王定宇要是真关心退伍兵,不如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借钱给他们,银行考虑风险没毛病,被美国通缉也一样会拒贷。”这句话戳中了要害:银行不是慈善机构,风险控制是其本分,总不能让储户的钱打水漂。
笔者认为,这件事最冤的是退伍兵,最该骂的是“台独”分子。王定宇与其在质询时拍桌骂银行,不如帮退伍兵寻找正规贷款渠道,比如联系台当局的退役军人服务机构。毕竟银行只是按规则办事,错的不是银行,而是那些搞“台独”的人。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大陆的通缉令不仅列出了名字,还附有头像和身份证号,精准到能直接对号入座。这让“台独”分子无处可躲——以前他们还能说“大陆找不到我”,现在好了,银行一查就知道,连贷款都拿不到。这种精准打击,比单纯的口头谴责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