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工业与国防领域,关键技术往往被少数国家垄断,成为制约他国发展的“硬通货”。多年前,我国曾两次向俄罗斯求购核心技术,均遭拒绝。一次是航母建造必需的甲板钢,另一次是重工业核心装备——超大吨位模锻压力机。然而,正是这两次拒绝,激发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决心,最终将这两项“全球仅三国能造”的技术推向世界领先水平。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尚未拥有自主航母,历经波折从乌克兰购得二手“瓦良格号”。然而,运回后发现,这艘船几乎是一具空壳,电子设备、动力系统及武器装备均已缺失。但正是这具空壳,成为我国航母梦的起点。改造它,首要难题便是航母甲板钢。
当时,全球仅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航母甲板钢技术。美国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而俄罗斯因航母技术关乎国防安全,也拒绝了中方的技术请求,理由充分:航母甲板钢是战略装备技术,绝不出售。
面对封锁,我国只能自主研发。航母甲板钢的难点在于:舰载机降落时冲击力极大,钢材需具备极高强度;战机起飞时火焰温度可达几千度,钢材需耐高温且不变形。此外,为保证航母整体强度并缩短工期,单块甲板钢需达到40米长、5.5米宽,这对我国轧制技术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鞍钢集团主动承担重任,科研人员通过逆向分析瓦良格号残留钢材,破解了合金成分与真空脱气技术。随后,面对“对称球扁钢”的轧制难题,鞍钢团队采用“半手工固定+人工热处理”方法,经过180多炉钢的试验,终于将冷却精度控制在前后不超过3摄氏度。同时,与一重集团合作研发出“轧机之王”,解决了轧机宽度不足的问题。
2009年,鞍钢交付200吨合格航母钢,屈服度达690兆帕,抗冲击力度远超美国同类产品。中国因此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航母甲板钢技术的国家。如今,俄罗斯甚至需从我国购买特种钢维修老旧舰艇,技术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航母难题刚破,另一个重工业“命门”——超大吨位模锻压力机又摆在面前。这台机器是大飞机起落架、核电转子、航母关键环件及火箭贮箱整体环制造的核心装备。当时,全球同样仅有三国能造,我国再次向俄罗斯求助,却遭拒绝。
俄罗斯的态度依旧坚决:核心装备不卖、技术不转让、方案不商谈。面对项目、产业链及国家安全的紧迫需求,我国只能选择自主研发。立项、论证、招标,将难题拆解为小目标逐一攻克。
超大吨位模锻压力机的难点在于:超规格液压缸需扛住巨大压力;高压阀需在超工况下稳定工作;测控系统需在冲击力极大的情况下保持数据和动作稳定。经过无数次试验与改进,自研的超大吨位模锻压力机终于装机组装完成。
调试、出件,一次比一次顺利。大直径整体环件、高强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难搞材料均能压制成形,控制精度与重复稳定性达标。配套设备如环轧机、加热炉、操锻机械臂、在线检测等也全链路升级。如今,我国已能自主安排关键件制造进度,不再受制于人。
与国际数据对比,我国的模锻压力机不仅吨位更大、系统更稳、自动化程度更高,而且压出的成品质量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世界领先地位名副其实。
如今,这两项技术的突破已结出硕果。福建舰下水,采用电磁弹射系统,重型战斗机、轻型无人机及几十吨的运输机均能精准弹射起飞,背后离不开特种钢技术的持续升级。
2025年,我国研发的“手撕钢”厚度仅0.015毫米,比A4纸还薄5倍,用手即可撕开,抗弯折50万次不坏,在折叠手机、航空发动机中成为核心材料,成本比进口低60%。
超大吨位模锻压力机的落地,则让我国大飞机起落架、火箭贮箱环件制造不再受制于人,核电、海工项目也不会因一个环件而卡住进度。我国不仅将这两个“卡脖子”领域变成了“拿手活”,还带出了一整套配套产业链。
如今,我国不仅把这两个“卡脖子”的领域变成了“拿手活”,还带出了一整套配套产业链。材料企业敢投钱研发,工艺团队敢试新方法,这种“被拒就自研”的韧劲,比任何技术都更宝贵。未来,肯定还会有新的难题,但只要保持这份劲头,就没有我们啃不下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