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中国文明复兴将再续百年辉煌

时间:2025-10-19 20:13:09 来源:芭比衣橱 作者:芭比衣橱

本文内容均基于可靠信源整理,信息来源详见文末参考文献

1982年的北京街头,给新加坡学者马凯硕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这位时任外交官的学者站在长安街上,目睹成千上万身着蓝灰色中山装的市民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在十字路口排成整齐队列等待通行。他们的面容平静,但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

1982年北京街头自行车流
1982年北京街头自行车流(资料图)

彼时的中国刚开启改革开放第四个年头,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十三位,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全国私家车保有量不足5万辆。但马凯硕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国度,正如同苏醒的巨龙般舒展筋骨。

西方认知的集体偏差

与学者的乐观判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西方学界普遍持悲观态度。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在1995年预测中国GDP至2015年才能突破6万亿美元,实际2010年就已达到6.09万亿。媒体更是不乏刻薄言论,《经济学人》1988年曾断言"中国模式将在五年内崩溃"。

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
西方媒体早期报道中的中国形象(资料图)

马凯硕在《大国之间:中美地缘政治的未来》中指出,这种认知偏差源于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定式。他以历史视角分析,中国在近代遭遇的三次重大危机——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20世纪中叶的国共内战,均未导致文明断裂,反而催生出更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复兴道路的量化印证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 高铁里程从0到4.2万公里(2024年),占全球总量的70%
  • 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2023年),占GDP比重41.5%
  • 5G基站数量突破350万个,占全球60%以上
  • 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9年全球第一,2024年达1200万辆
中国高铁网络
中国高铁网络发展示意图(资料图)

这些成就背后是独特的治理智慧。马凯硕以深圳特区为例,这个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46万亿元,年均增速达23%,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制度适配性的深层思考

面对西方关于"民主透明"的质疑,马凯硕提出关键诘问:"能否用治理5000万人口、200年历史的制度框架,来要求14亿人口、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他以疫情防控为例,中国在2020-2022年间将死亡率控制在0.0006%,远低于美国的0.3%,这背后是基层治理体系的强大动员能力。

中国基层治理
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示意图(资料图)

这种制度优势在科技创新领域尤为显著。2024年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中,中国学者占比达28%,较2000年的3%实现近十倍增长。华为公司研发的5G-A技术,在时延、可靠性等关键指标上超越高通同类产品,印证了马凯硕"创新需要土壤"的论断。

文明韧性的未来展望

面对美国自2018年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中国展现出惊人的抗压能力。2024年半导体自给率提升至35%,较2018年的5%增长7倍;光伏产业占据全球80%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20万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

中国科技发展
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展示(资料图)

马凯硕在2024年8月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中强调:"中国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内部治理,而在于外部世界能否超越零和思维。"他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中国在生成式AI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3%,但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不足15%,这种技术实力与话语权的不匹配,正是文明复兴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马凯硕,《大国之间:中美地缘政治的未来》,中信出版社,2021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23)》,国家统计局
  3. 《新加坡前外交官马凯硕演讲实录》,《联合早报》,2024年8月11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