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讨论中国最成功的民营企业时,华为、字节跳动、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总是首当其冲。但2023年世界500强榜单的公布,却让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引爆全网——恒力集团。这家以石油炼化为起点、将原油变成衣物的实体制造企业,以8177亿元营收超越华为,登顶中国民营企业榜首。

8177亿元是什么概念?相当于8个小米的营收总和,日均净赚1.1亿元,更支撑着17万员工的生计。网友形象比喻:'华为是舞台中央的明星,恒力就是后台扛音响的工程师。'这家不造芯片、不开发APP的企业,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证明:实体经济同样能创造奇迹。
恒力的崛起始于一对底层夫妻的逆袭。1971年出生于江苏农村的陈建华,13岁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工地搬砖四年后因腰椎受伤转行。没有技术背景的他,靠着骑破自行车收蚕丝、蹬几十里路送货的拼劲,攒下了第一桶金。也正是在跑销路时,他遇到了纺织厂会计范红卫——这位后来成为他妻子和事业搭档的女性。

1994年,23岁的陈建华听说镇上有家织造厂破产待售,毅然掏出全部积蓄并东拼西凑369万元将其盘下,改名'吴江化纤织造厂'。范红卫辞去铁饭碗加入时,面对的是三个月未发工资的员工、老掉牙的机器和跑光的客户。夫妻俩连夜制定策略:范红卫承诺一个月内补清欠薪并保证每月15日准时发钱,陈建华则决定将资金全部投入新设备。
这笔险棋收获奇效。引进无梭喷水织机后,生产效率提升三倍,产品质量稳定,跑掉的客户全部回流。1995年底盈利突破1000万元,次年飙升至2700万元,企业彻底起死回生。
但陈建华夫妇并未止步。他们发现中国纺织业长期受制于人:高端原料依赖进口,外企说涨价就涨价。2002年恒力集团正式成立,定下向产业链上游进军的目标。2005年第一条石化线投产,实现化纤原料自给;2010年陈建华带队进驻大连长兴岛,在荒无人烟的岛上建起石化产业园,四年吃住在工地,最终建成全球最大PTA工厂。

恒力的扩张史堪称一部'逆周期操作'教科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别人裁员收缩,陈建华却低价收购倒闭生产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他趁机买入大批设备并在宿迁建新园。这种'猫式过冬'策略——像猫一样紧盯机会而非像蛇一样冬眠——成为企业发展的密码。
2017年全球最大PTA工厂建成,2020年'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闭环打通。从原油到成衣完全自主生产,彻底摆脱对外依赖。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让恒力在行业复苏时直接冲至全球顶端。

在'赚快钱'盛行的时代,恒力坚守'三不原则':不炒股、不炒房、不搞P2P。大连长兴岛基地的自动化生产线虽只需少量工人,却带动了周边餐饮、物流、维修等配套产业发展,创造上万个工作岗位。当地人感慨:'恒力没来前,长兴岛冷清得很;现在饭店排队、物流车往来不断。'
17万员工中,不少人从学徒干到技术骨干,靠工资买房买车、安家落户。老员工说:'老板从不拖欠工资,跟着这样的企业干,心里踏实。'这种对实体经济的坚守,让恒力成为中国经济真正的'压舱石'。

2022年,身家过千亿的陈建华夫妇再次展现战略眼光,跨界进入造船业。他们买下闲置十年的造船厂,没有订单就先造两艘油轮,买不到发动机就自主研发。如今恒力重工订单排至2029年,累计开工船舶超70艘,剑指全球最大造船基地。
这对夫妻档始终保持低调。陈建华自称'走到工厂就是车间主任,走到工地就是包工头',常和员工一起吃盒饭。范红卫更两度登顶中国女首富,却依然专注实业。这种'死磕'精神,让恒力在三十年间从倒闭小厂成长为年营收8177亿元的巨头。

当科技巨头在风口上起舞时,恒力用三十年时间证明:中国不需要那么多'颠覆者',更需要踏实干活的'建设者'。每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人,都值得敬意——你们搬过的砖,终将垒成时代的高楼。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